“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天津工业大学第二期传统纺织类普及培训班于9月20日至10月20日举行,47位学员主要来自京津冀地区和青海省,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60岁。涵盖小学至硕士研究生多个学历层次。既有从事传承手工技艺几十年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有天津市妇儿工委、天津市残联推荐的优秀从业人员,以及来自边疆民族地区、企业、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的学员。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中,学员们通过理论学习、传承人讲座、交流参观、创意设计实践等环节,将教师知识讲授与传承人技艺传授有机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充分衔接,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融会贯通,实现了“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培训目的。
学员普遍认为:“这次培训丰富了理论知识,也开阔了眼界与思维,了解了怎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怎样用古老的技艺创造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美感,怎样实现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会贯通,使未来的技艺创作能够更好地借鉴传统,服务当代,普及和提升优秀历史文化的内涵,为民族传统技艺注入生机和活力”。
学员结业作品展,针对本期传统土纺土织技艺培训项目,通过培训这个平台大家相互借鉴,彼此切磋,并蓄兼收,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学员将现代设计理念引入传统棉纺织技艺,同时引进染、绣技艺,实现了基于不同技艺融合基础上的传统土纺土织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这些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手工技艺相结合的作品,综合运用了印染、手绘、绗缝、刺绣、扎染、编织等技艺,体现了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的统一。
这次培训依托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工业大学现代纺织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开展,整合了经济学院、艺术与服装学院等部分校内资源;文化部非遗司,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为此次培训做了大量指导性和支持性工作。本次培训活动的举办,不仅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了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而且对于推动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来源: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