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策劃:聚英才活力傳承,凝眾志昂揚前行
發布時間:2018-06-22 09:2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06-22

  6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藝術司及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承辦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主場活動——全國非遺曲藝周在天津圓滿落幕。

  一周的時間裡,舉行了1次曲藝專題展覽、2場專家講座、3場保護座談會、20場駐場演出、110余場社區演出及非遺活動,匯集了全部127個曲藝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93個項目保護單位、900余名演出人員,有2萬余名群眾現場觀看了演出,通過電視和網絡直播平台觀看活動的人數突破2億。 一組組閃光的數字,有力地詮釋了此次活動的空前盛況和非凡意義。 此次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是全國曲藝工作者的一次大會師,是繼1958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以來,對曲藝藝術的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檢閱。盡管一周的時間飛馳而過,但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的落幕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標志著曲藝類非遺保護工作在新時期的再次揚帆起航。
  盛況空前,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盛會
  60年前,來自全國27個省區市及部隊的431名曲藝藝人和觀摩人員集聚北京,舉行了“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那一次大會讓許多來自民間的曲藝藝人在藝術上被認可,並廣受群眾的歡迎。
  
年近八旬的魏文亮與王佩元合作了一段傳統相聲經典《戲劇與方言》。盧旭 攝

  60年來,曲藝保護有了長足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公布了各自的曲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認定了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各級財政也投入了不少的專項保護經費。
  這一次,全國各地的曲藝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曲藝之鄉”天津集體亮相,再次掀起了曲藝演出、創作、研究的熱潮。這次曲藝界的“大聚會”全面系統地展示了10多年來我國曲藝類非遺的保護成果,總結交流了近年來曲藝類非遺的傳承發展經驗,有力地推進了傳承保護成果的全民共享。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得到了業界專家、傳承人和廣大群眾的充分肯定,其產生的積極效應和影響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不斷釋放。
  “這是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盛會,是從我國自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對曲藝保護工作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檢閱,也是有史以來全國范圍參與項目最多最全的一次曲藝展演,對於了解掌握曲藝類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保護傳承現狀、研究探討新時期曲藝保護和振興的有益模式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吳文科說。
  “這次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可以說是群星閃爍、繁花似錦,它讓我見識了一些以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曲藝形式,比如青海的西寧賢孝、浙江的杭州攤簧,作為曲藝人這算是給我補了關於曲藝知識的重要一課。”北京評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連元說,將如此多的曲藝曲種聚集在一起進行演出,對於推進曲藝的繁榮和發展具有特殊意義,極大地增強了廣大曲藝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師徒同台,全面展示曲藝傳承風採
  “再來一個!”“再來一個!”節目表演完,演員多次謝幕,觀眾仍用熱情的掌聲和叫好聲發出邀請,演員不得不重新上台加演一段。在全國非遺曲藝周期間,演員返場表演的情況經常發生。對於年事已高、久不登台的曲藝名家重返舞台,觀眾用熱烈的掌聲表達著對老藝術家的喜愛和思念﹔對於初露頭角的曲藝新秀亮相獻藝,觀眾同樣報以連連叫好聲,給予青年演員最大的鼓勵。
  開幕演出,92歲高齡的天津時調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毓寶與徒弟劉迎、劉渤揚同台表演《軍民魚水情》,王毓寶的風採不減當年。在駐場演出時,70歲的京韻大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春愛攜弟子韓奇雅演唱《丑末寅初》,二人各有特色,唱出了不同的韻味……全國非遺曲藝周創造了許多難能可貴的機會,不僅是讓老藝術家重新登台,而且大多是師徒同台,發揮了演出傳幫帶的積極作用。
  在進社區演出時,達斡爾族烏欽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陶貴水為社區群眾這樣講述:“這次表演的《祖國頌》是已故的達斡爾族民間藝人色熱老先生在30年前第一次坐火車從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來到北京後根據自己的見聞感受而創作的一個作品。該作品曾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對外播出過。參加這次活動也給了我沿著老人的足跡繼續前行的機會。”
  許多青年演員和業余愛好者也通過全國非遺曲藝周的活動得以拜見老前輩。舞台上觀眾為老藝術家獻上鮮花,舞台下代表性傳承人與曲藝迷熱情相擁,一個個溫馨的畫面和令人難忘的瞬間定格在人們的心中揮之不去。
  返本開新,業界共謀曲藝振興之路
  此次的全國非遺曲藝周是曲藝界學習交流、切磋經驗的大研討。藝術家、曲藝保護工作者懷著虛心的學習精神展開充分交流,深入基層進行採風調研,齊聚一堂就曲藝保護暢所欲言,共同探討如何營造更好的曲藝保護生態、推動曲藝保護的科學發展、提升曲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重大問題。
  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李暉感慨,此次活動帶給曲藝保護工作者許多啟示和思考:“傳承人和曲藝保護工作者承擔著曲藝保護的主體責任,應該以這次活動為新的起點,做到與時俱進,讓這樣的曲藝生態恆溫化、常態化,讓曲藝更好地走進現代社會、融入現代生活。要堅持‘技藝’和‘記憶’保護並重,既要促進傳承人進行活態傳承,也要以科學的技術手段進行搶救性記錄。還要堅持‘傳人’和‘觀眾’培養並重,特別是青少年觀眾的培育,要讓年輕觀眾成為非遺保護的有生力量。”
  天津市文廣局非遺保護處副主任科員李增元說:“通過這次廣泛的交流,我們發現曲藝傳承人對於專業理論知識的需求迫切,對於開展專業化的曲藝培訓意願強烈。在全國非遺曲藝周期間,京津冀非遺曲藝人才培訓基地在天津成立,未來我們將不斷探索曲藝人才的培養方式,制定曲藝人才發展規劃,實施人才系統培訓工程。”
  “北京評書之所以能夠自秦漢一直傳承至今,不是因為它的形式一直沒改,而是在於它的內容不斷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代代的說書人不斷地修正、改變、完善著評書的內容,才使得它能夠更好地服務群眾。在新時期,我們曲藝人應該在認真做好傳承的同時,還要讓我們的曲藝表演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田連元希望這樣的曲藝會演活動能夠常辦、多辦。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司長陳通表示:“曲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做好曲藝保護傳承發展的根本遵循。未來我們將從保護機制上進行深入探索,進一步加大曲藝保護的財政支持力度,拓展試點曲藝類非遺傳承人群的培養機制,支持區域性的曲藝類會演活動,推動曲藝的社會普及工作,開展曲藝保護的動態評估工作等,有效推進曲藝保護工作在新時期取得新突破。”

  6月8日,全國非遺曲藝周開幕現場,蘇州評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金麗生為觀眾演唱長篇彈詞《楊乃武》選曲《三大憲大堂翻案》。盧旭 攝

  6月10日,參加全國非遺曲藝周曲藝進社區展演的藝術小分隊來到天津市東麗區華明街道文化中心,為群眾送上精彩的表演。盧旭 攝

  6月12日,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在全國非遺曲藝周專家座談會上發言。盧旭 攝

  6月9日至13日,為迎接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主辦,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全國非遺曲藝項目保護成果圖文展在天津美術館舉辦。盧旭 攝

  推動曲藝活態傳承的有力舉措
  —— 寫在全國非遺曲藝周結束之際
中國文化報評論員
  由文化和旅游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於6月8日至14日在天津聯合主辦的全國非遺曲藝周已圓滿結束。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此次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第一次將全國范圍由國務院公布的迄今4批127個曲藝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所包含的134個曲藝品種匯集起來進行展演,堪稱有史以來我國曲藝界參與曲種數量最多的一次專業聚會。來自全國各地193個國家級曲藝類非遺保護單位的各級傳承人、保護工作者和專家學者齊聚津門,共襄盛舉,通過7天20多台分類專業觀摩和60多台170多個節目的下基層惠民巡演,以及4個展覽研討和交流座談,賦予此次活動以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內涵:既是藝術的展示,又是學術的交流﹔既是工作的檢閱,又是成果的共享﹔是近年曲藝類非遺保護工作面向社會和民眾的一次集中匯報,更是進一步推動曲藝活態傳承的有力舉措。其對於激發曲藝傳承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藝術自豪感,激揚形成曲藝保護的良好社會環境及輿論氛圍,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不但盛況空前,而且意義非凡!
  自從全面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10多年來,國家層面對於曲藝的傳承保護,投入逐年增加。中央財政投入各地曲藝保護經費近4億元。地方各級政府也都公布了各自的曲藝保護項目,認定了相應的代表性傳承人,投入了不少的專項資金。全國范圍的曲藝保護工作,因此得以全面加強和整體提升。其他相關的政策措施包括代表性傳承人的遴選認定頻率與公布扶持力度,也在進一步強化和加大。曲藝傳承的整體條件逐步得到改善。
  作為演員以本色身份採用口頭語言“說唱”敘述的表演藝術門類,曲藝的藝術存在樣態及其價值體現,就是通過從業人員不斷推出優秀節目的創作和表演活動,持續服務於廣大民眾的日常娛樂和精神審美。這使曲藝的傳承與保護,必須要以“演出”的方式“活”在觀眾與聽眾中間﹔也使得對於曲藝的傳承與保護,必然要以人為核心加以體現。在此次全國非遺曲藝周的參演者中,既有92歲高齡的天津時調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毓寶,也有年僅5歲的陝北道情幼兒愛好者,老中青少四代傳承人同台獻藝、爭輝競技,可謂傳承有序﹔但也必須看到,觀演的觀眾卻多屬老人,非常值得重視和警醒。這使對於曲藝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不能僅止於聚焦保護的對象即曲藝本身,也要兼顧生存的土壤包括培育青年觀眾。
  同時也要看到,曲藝的節目創演總體上還比較低迷,其中的曲本創作尤其較為滯後。這使得一些曲藝節目的成色特別是思想內容,較難滿足觀眾高水平的欣賞需求。此次全國非遺曲藝周最受歡迎的節目主要還是一些傳統經典的事實說明,新創節目的不足和表演新秀的難見,是曲藝發展的主要短板﹔曲本創作的乏力和優秀新人的培養,成為扭轉發展頹勢的關鍵。而堅守曲藝本體、保持曲種特色,是傳承發展曲藝的核心。強化方言基礎,張揚“說唱”特質,突出伴奏特點,講求舞台美化,通過追求理論自覺來堅定文化自信,是繁榮發展曲藝的基礎與前提。 全國非遺曲藝周的巨大成功啟示我們:曲藝的魅力是獨特和無限的,對於曲藝魅力的發掘和張揚,需要通過今後的傳承保護工作不斷延續和加強。隻要我們立足現實、放眼未來,齊心協力、真抓實干,在科學認知和專業把握上狠下功夫,在傳承保護的各種措施上狠抓落實,在完善曲藝的內部倫理即優化業態上統籌協調,在營造適宜曲藝生存發展的社會生態即創造提供客觀條件上更多著力,曲藝的傳承保護工作一定會上新台階,創造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