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各地活動
各地活動
八桂青年非遺傳承有擔當
發布時間:2020-06-12 10:11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0-06-12
  5月24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百貨大樓的直播間裡,“八桂青年有擔當 我為廣西帶貨忙”——青年公益雲農圩直播正在進行中。身著苗族盛裝的石秋香和主持人熱情地為自己“秋野家”旗下的高山紅薯干、古法手工粉條代言。
  此前春茶上市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覃桂珍帶領幾名好姐妹穿上侗族刺繡的盛裝,在茶園裡走了一場時裝秀並錄制了視頻,在網上播放。
  石秋香、覃桂珍都是年輕一代的非遺傳承人,她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傳承非遺文化貢獻力量。
  傳承技藝
  石秋香,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家妹子,畢業於廣西中醫藥大學。她知道大苗山裡有太多好東西,卻沒有辦法讓城裡人認識。2015年,石秋香成立了秋野家生態農業,創立了“秋野家山珍”品牌。
  石秋香的媽媽從外婆那裡學會了制作古法手工粉條的獨家方法,蒸的粉條均勻干淨透亮,儲存不會有怪味。2017年,石秋香多方籌措資金建起了粉條廠,並將古法手工粉條的制作技術申請了縣級非遺。
  石秋香表示,“我們家一直從事手工粉條的制作,制作技藝與市面上其他粉條有區別。我想把這項手藝傳承和保護下去,也讓更多朋友吃到手工粉條。”她制作粉條的澱粉來自融水縣高寒山區裡的高山紅薯,以有機標准種植,生長期間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生長素﹔採用燒火手工蒸制,不使用明礬、硼砂等添加劑,不加入其他類澱粉。這種方式制作出來的粉條久煮不爛、彈性十足。
  93年的覃桂珍是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平溪屯人。她出生在侗繡世家,奶奶覃時清是遠近聞名的侗繡藝人,媽媽韋清花和伯母楊甜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遺項目(侗繡)代表性傳承人。她家也被建成了集侗族刺繡展示、傳承和銷售於一體的農家式博物館。
  為了傳承侗繡技藝,傳播侗繡文化,2017年,覃桂珍選擇辭職回到家鄉,成為家族侗繡第四代傳承人。覃桂珍說:“我媽媽是農村婦女,不懂電腦。但她經常要給別人講課,告訴別人怎麼繡花,我就幫她做PPT。”
  之後,覃桂珍多方籌集資金,和媽媽一起在縣城開設了“清花繡坊”,成立了清花錦繡文化傳承公司,建立專門的侗繡展示、培訓和銷售基地。她希望更多繡娘能通過這門古老的手藝脫貧致富。
  走上市場
  年輕的姑娘們眼界開闊,對於產品的銷售有想法,積極投身網絡經濟的熱潮,把電商做得風生水起。
  2016年,石秋香的產品開始走向電商平台,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加工廠+電商+視頻故事營銷的模式,通過微商、電商平台、B2B、銷售眾籌、線下社區生鮮店、超市等渠道批發零售手工粉條、野生靈芝等苗山特產。
  石秋香說:“為了讓經銷商和客戶們更加了解融水的特色農產品,我們每年都組織兩三次經銷商、代理商參加的秋野家生態之旅。經銷商和代理商可以體驗食材的產出環境、產出過程,體驗民俗,品嘗本地美食。”
  2019年2月24日起,石秋香分別在抖音號、今日頭條上分享以融水食材、美景、民俗為背景的“廣西苗妹”美食視頻,截至當年年底,視頻已播出54期,總播放量達8200萬次,抖音單個小視頻最高瀏覽量達1092.2萬人次,微博單個小時播放量達153.4萬。公司運營的多個抖音小號以視頻形式帶貨,日銷量達1000單以上。2019年11月,“廣西苗妹”海外版開始在國外YouTube、Tik Tok等渠道投放,展示苗山風光和特產。
  覃桂珍積極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展會,推廣侗繡。除了自己制作外,她還走鄉串戶,從貧困戶手中收購侗繡作品,通過淘寶網店、微商等途徑展示、銷售侗繡。
  今年3月,覃桂珍通過微信組織“宅家”的繡娘發揮“指尖技藝”優勢和侗族文化特色,以針線為筆墨,以繡品“說話”,繡制有疫情防控知識的繡品約40余件、富有侗族民族特色的繡品50余件。她將繡好的侗繡作品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廣泛傳播,不僅宣傳了疫情防控知識,還收到了省內外喜歡收藏侗繡愛好者的訂單。
  廣西壯族自治區婦聯副主席岑宛玙充分肯定了韋清花、覃桂珍母女的繡坊帶領貧困婦女脫貧致富的擔當精神和發展侗繡文化產業的舉措,她表示自治區婦聯也將牽線幫助繡娘擴展銷售渠道。
  助力脫貧
  石秋香的手工粉條需要大量的鮮薯,於是她發動貧困群眾一起種植,得到積極響應。
  2016年以來,石秋香共帶領2500多戶農戶種植紅薯,發展基地8930畝,創造經濟效益約1577萬元。2019年,石秋香通過流轉土地,建成紅薯種植示范基地80公頃。石秋香的薯干和紅薯粉條加工廠通過鮮薯分揀、搬運、電商打包、薯干薯粉加工等工序為貧困戶提供了119個工作崗位,年支付勞動報酬近300萬元。
  融水鎮新安村小獅屯貧困戶廖遠禮在石秋香的帶動下,種植4畝紅薯,年收入近萬元。廖遠禮說:“種植紅薯每畝每年有2000元的收入。今年我打算種8畝,爭取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石秋香說:“如果能順利申請到20畝建設用地指標,我將建立鮮薯現代物流分揀和加工中心,可以帶動5000戶種植3萬畝以上的紅薯,解決400人的就業問題,經濟效益預計可達1.5億元。”
  今年3月10日,覃桂珍從三江縣城驅車來到同樂苗族鄉同樂村寨叢屯,給這裡的繡娘兌現應發的工資2萬多元。繡娘們少的領到了200多元,多的則領到了近5000元。
  寨叢屯的建檔立卡脫貧戶石玉花說:“去年12月做刺繡到現在,我得到了4970元的工資。”近幾年,她通過接侗繡訂單給家裡增加了不少收入。2018年,家裡建起了新房,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目前,在寨叢屯像石玉花一樣參與侗族刺繡的婦女已經達到了35人。
  據了解,覃桂珍的公司帶動了寨叢屯周邊156名繡娘參與侗繡,其中貧困戶36人。2019年公司侗繡產值達到80萬元,共向繡娘支付工資30萬元。
  覃桂珍說:“今年我要再接再厲,希望爭取到更多的訂單,帶動更多的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增加她們的收入。”(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