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要加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讓優秀文物世代相傳。”兩年的時間,言猶在耳,當第4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主會場花落煙台,“我們回望歷史之約‘不負饋贈、傳承堅守’,我們攜手時間之約‘不負囑托、深耕沃土’,我們企望未來之約‘不負仙境、鮮美人間’。”這是煙台的承諾,也是煙台每一代非遺傳承人和文物保護工作者的信念堅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螳螂拳”代表性傳承人於永波表示:“我將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螳螂拳’的傳承保護,在學習和交流武術的過程中,培養更多的後起之秀,讓更多人通過‘螳螂拳’的修習強身健體,擁有更健康、更美好的品質生活。”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煙台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梁巧艷表示:“作為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希望窺得並表達‘煙台剪紙’中所蘊含的鄉土風物、所傳承的人文精神,能夠努力在‘煙台剪紙’的繼承創新、發展前行中盡一份微薄之力。”
煙台蓬萊閣景區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邢光杰表示:“對蓬萊閣而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蓬萊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文化烙印。我們的責任就是加大文物保護修繕力度、做好文物資源‘活化’傳承、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喚醒文物活力,讓史實‘說話’,讓文物‘發聲’。”
植根鄉土的信念堅守
在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的2019年度非遺保護十大亮點工作、十大模范傳承人、“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公示名單中,海陽大秧歌助力鄉村振興、煙台“膠東花餑餑習俗”傳承人孟昭泰、萊州沙河鎮赫然在列,這是煙台非遺傳承人植根鄉土、堅守信念的碩果,也是“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的煙台成果。
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膠東花餑餑習俗”代表性傳承人孟昭泰30年如一日沉浸於萊州面塑文化的發展、傳承和創新。2003年創建萊州昭泰食品有限公司,與萊州市平裡店鎮兩個貧困村結對幫扶,解決了150多位農村中老年婦女和貧困人口的就業難問題。公司內建設有萊州市昭泰面塑藝術博物館,20個房間分為鄉村生產生活記憶區、面塑特色展覽區和體驗區等功能分區,陳列藏品373種1214件,免費向社會開放,已成為萊州市中小學、煙台大學等多所大中小學校的社會實踐和實習基地。2019年,孟昭泰被評選為“煙台市優秀市民文化星火傳播人”的同時,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19年度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稱號。
發源於萊州沙河鎮的萊州草辮是煙台1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擁有近2000年的悠久歷史。十九世紀中葉,萊州市沙河鎮成為全國草辮生產和出口的中心﹔1915年,“大中合”經營的草辮四大名產,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特別獎,被譽為“世界最優質的草帽辮”。目前,沙河鎮約有一萬人從事草編工作,平均每人每月可增收300元。創立於1998年的萊州市眾合工藝品廠年生產量100多萬件,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約400多萬元,是沙河鎮目前最大的草藝品廠。
統計顯示,煙台目前擁有傳統民俗類、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等非遺項目協會和工作室60余家,充分發揮了非遺項目帶頭人的作用,助力解決貧困村脫貧工作。煙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張祖玲表示,在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的時代共識中,煙台的非遺故事充盈著“鮮美人間的煙火味兒”,不僅讓煙台“非遺活化”成為現實,更讓煙台“非遺薪火”群星璀璨。
深耕沃土的技藝傳習
6月13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主會場煙台,將有傳統醫藥、餐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四個板塊14個煙台非遺項目現場展示,螳螂拳、吳氏太極拳、戚家拳、經悟傳陳式太極拳、獅舞、海陽大秧歌6個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也將在現場精彩亮相。
煙台深耕非遺沃土,一大批煙台非遺瑰寶脫穎而出,其中,海陽大秧歌、藍關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最為精彩。海陽大秧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是我國民間藝術瑰寶。據統計,海陽目前732個自然村中,80%以上的村有秧歌隊,頗具規模的表演社團10個以上,常年參加各類節慶演出,不僅舞出了“鄉村振興”的精氣神,也在傳習和表演海陽大秧歌的過程中,實現了精神和物質生活的雙重“脫貧”。
海陽市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於國光介紹:“在煙台,海陽大秧歌群眾基礎好,逢年過節必不可少,它蘊含有古代儒家禮樂文化、融合多種民間技藝,值得更深地探索和挖掘。下一步我們將以海陽大秧歌為主題推出更多接軌市場的文創產品,以促進鄉村振興、農民增收。”
煙台在深入普查的基礎上,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省、市、縣(區、市)四級代表作名錄,煙台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4項、省級項目38項、市級項目129項、縣級項目526項﹔擁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8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3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4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677名﹔目前,培育並設立15個傳承基地、3個傳承教育基地,2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3處省級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獲得省級以上認證。2019年,“煙台剪紙”群體性創新傳承模式獲第四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
知古鑒今的傳承保護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煙台不可移動文物4962處,普查數量和質量均居山東省第一。目前煙台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0處。“家底”深厚的文物資源成為煙台文博事業“知古鑒今、博物致知”的重要源泉,從中汲取的寶貴財富滋養著城市的文化根脈。
近3年來,煙台投入文物保護資金8700萬元,實施了43項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一批如煙台山建筑群、蓬萊閣古建筑群、牟氏庄園、嘴子前墓群、丁氏故宅等國保單位獲得重點“關照”,為煙台文物賦能夯實傳承保護基礎。
煙台現有博物館、紀念館35個,成立了煙台市博物館聯盟,聯盟每年策劃舉辦的文博展覽和社會活動90多個,實現100多萬人次的公共觀展服務。煙台市博物館2017年晉級成為國家一級館,也是山東省唯一具有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資質的博物館﹔“我們的70年——新中國成立後煙台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等3個展覽入選第五屆山東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
煙台堅持“重大項目實施考古先行”的原則,配合芝罘仙境、老嵐水庫、裕隆島石化等重點項目工程,平均每年完成考古調查勘探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通過對萊州東海神廟遺址、蒜園子村西北遺址等的考古工作,發現一批歷史價值較高的重要文物遺跡﹔配合國家文物局開展了廟島水下文物資源普查,在南隍城海域發現沉船2艘……煙台一方面加大文物考古、遺跡開發力度,另一面著力提升文物旅游景區品質,煙台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面向公眾開放10處,均針對性地開展了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引導文物景區走向品牌化、標准化發展的快車道。蓬萊閣景區管理中心副主任盛立軍說:“我們主動融入和參與膠東(煙台)黨性教育基地蓬萊教學區工程建設,整合文物資源,將精武文化、海洋文化、絲路文化與旅游資源深度融合,突出‘海洋強國和民族精神’,讓歷史文化和文物資源更具傳播價值、世代相傳。”(劉宇艷 王平雲 宋永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