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湖北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近年來,武漢不斷完善非遺保護制度體系建設、優化非遺傳承環境、提升非遺傳承能力和實踐活力,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本報選取6個武漢非遺代表性項目陸續進行報道,以一管窺全貌。
古琴藝術(泛川派):
開創一代新琴風 從武漢走向世界
項目介紹:
古琴藝術體現為一種平置彈弦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塤等樂器合奏。泛川派古琴藝術是其重要一支,產生於清代中葉傳統琴學漸行衰微之際,在審美上突破了傳統琴樂清微淡遠、虛靜和雅的主流琴風,以激越奔放、剛健雄渾見長。
琴乃“文人四藝”之首。楚地古琴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武漢漢陽又是“知音故裡”、伯牙子期彈琴遇知音之處。如今,被稱為全國琴派之首的泛川派,其最核心一脈就在武漢流傳。泛川派古琴藝術也從武漢走向世界。
開創一代新琴風 與當代文化接軌
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浙江琴家張孔山雲游至四川青城山傳授琴藝,張氏琴學受蜀中山川地貌、風土人情影響,琴風融長江上下游之長,獨步一時,影響並開創了一代新琴風。
1904年,張孔山沿長江而下,在長江、漢水一帶傳播琴藝,武漢琴人張寶亭曾親得張孔山傳授。武漢上世紀50年代曾在湖北音協下設立古琴研究小組,常有雅集、演出。故武漢琴學,多屬張氏一脈。
1956年全國古琴調查,將張孔山琴學定名為“泛川派”。因近代傳人最多、影響深遠,故列全國琴派之首,是20世紀流傳最廣、經典曲目最多、傳播最活躍的琴派。
現在武漢流傳的一脈,是泛川派最核心的一支,地域以武漢音樂學院所在的武昌區為中心,輻射整個武漢,以及湖北宜昌等地。現居武漢的丁承運,是泛川派古琴藝術第四代嫡傳弟子,現任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古琴專業委員會主任,當代琴家多出於其傳授。
泛川派古琴藝術與當代的審美觀念最相契合,是傳統琴學與當代文化接軌的最佳交點,也是古琴藝術從傳統文化體系向現代文化體系發展轉型的成功范例,其代表性曲目《流水》《普庵咒》《醉漁唱晚》等,已經成為當代琴人的必彈曲目。
創新實踐方式 從武漢走向世界
在實踐方式上,泛川派古琴藝術不僅保留了傳統雅集的形式,也常有社團活動、音樂會演出,以及電視、新媒體、網絡等表演與傳播方式。
泛川派古琴藝術傳承人丁承運在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成立古琴專業委員會,每年都組織多場公益培訓、大型雅集與音樂會展演活動。在他的努力下,武漢許多高校成立了古琴社團,每月舉辦雅集活動,交流傳授琴藝。每年武漢舉辦的琴台音樂節,10場古琴雅集活動在全市同時舉辦,已形成品牌。
近年來,丁承運攜團隊在全國進行古琴展演近百場,僅在武昌群星劇場的古琴專場演出,通過網絡直播平台觀看的觀眾就達31.7萬。丁承運本人也榮膺“2017中國非遺年度人物”、2018年被推為CCTV《國家寶藏》系列節目唐代古琴“彩鳳鳴歧”國寶守護人。
目前,泛川派古琴藝術傳承群體主要有孫曉輝、丁霓裳、吳婧、朱季等人,成為泛川派的中堅力量與後起之秀,他們大都在高校從事古琴教學、研究及表演工作,同時積極參加與推動泛川派古琴藝術的展演、傳承等活動,為古琴藝術的傳承傳播做出貢獻。
在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閉幕式上,泛川派古琴藝術傳承人丁霓裳演奏古曲《鐘鳴九天》,更是把古琴藝術推向世界。
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
傳獨特技藝 承仁愛精神
項目介紹:
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是健民葉開泰秉承“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並蓄兼收益人長壽、遵古酌今損己無欺”等理念,在近400年的發展歷程中,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和總結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中藥炮制技藝。
一個葉開泰號,半部中醫藥史。
葉開泰號始創於1637年,與同仁堂、陳李濟、胡慶余堂並稱為“中國四大藥號”。如今,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現仍在生產實際中進行運用,生產的產品也在全國進行銷售,並在武漢及隨州兩處生產基地得到傳承及保護,通過“師帶徒”制度得以延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項目保護單位健民集團受湖北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委托,加足馬力生產抗疫中藥湯劑——“肺炎1號”,體現了非遺項目的價值和非遺企業的擔當。
傳承近400年 用料講究精工炮制
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發祥於湖北省武漢市,用料講究產地、品種,如香墨必選安徽休寧所產鬆煙墨,虎骨必選有鳳眼與幫骨的虎腿骨等﹔精工炮制在於工藝嚴苛、精制器具、用心虔誠,如九秘膏方必經“選、炙、洗、泡、煎、濾、密、煉、收”九道工序。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所蘊含的制藥理念,是現代中藥企業遵循的價值導向。
1637年第一代傳人葉文機在武漢市漢口漢正街的大夾街開設葉開泰號,制售成藥。由於葉文機定下“不設分號”的傳統,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始終在武漢代代相傳。
目前,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的項目保護單位為健民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有傳承基地與現代化生產線,既保護、傳承傳統古方古法炮制技藝,又在古方基礎上創新研制現代中成藥,同時在安徽、陝西等地建設種植基地,堅持使用道地藥材。
健民集團每年通過“師帶徒”、傳承班等形式,為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新增學徒、學員40人至60人,並打造了葉開泰中醫藥文化街區,延續了葉開泰“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包含了葉開泰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葉開泰國醫堂、葉開泰中醫藥生活坊、葉開泰古法炮制技藝傳承基地等場所,用以全面展示、傳承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
健天下民為貴 戰疫中續寫仁愛精神
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傳承的不僅是精湛技藝,還有壽世健民、崇德貴生的仁愛精神。
從創立之初起,葉開泰號每年都積極組織賑災、義診等活動。此外,葉開泰號還捐贈武漢市第一輛消防車,捐建漢陽攔江堤。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淪陷,葉開泰號在漢口租界的分號冒死打出“祖傳靈藥濟世活人三百年,今日高風獻藥抗戰八千裡”的口號,聲援抗戰。
今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為解決中藥集中供應少、武漢市民買中藥難的問題,葉開泰傳統中藥制劑方法的保護單位健民集團葉開泰國醫堂在1月27日緊急復工,抓緊煎制藥劑並推出線上購買渠道,以供市民選用。
此外,為緩解一線醫生的壓力,葉開泰國醫堂還推出了中醫公益義診群和新冠肺炎24小時在線免費問診平台。
2月11日,在接到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科研攻關組生產“肺炎1號”湯劑5萬服的委托後,健民集團克服人手不足、原材料不夠等問題,一周時間內便完成5萬服“肺炎1號”的生產並配送至患者手中。這批中藥湯劑均為無償捐贈。
同時,葉開泰國醫堂採用葉開泰傳統古法炮制工藝,加緊煎制湖北省治療方案推薦的“2號方”,投放市場11萬袋,還根據古方古法,研制開發了防感香囊及辟瘟香囊,並投放市場。
健民集團還先後為湖北省中醫院等多家醫院贈送防疫藥品及物資,並通過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婦幼關愛基金向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捐贈2.72萬瓶復方紫草油等。
疫情之下,健民集團不僅展示了非遺企業的擔當,更體現了傳承數百年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