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遺產日前後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文化和旅游部將活動主題定位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各地圍繞該主題創新舉辦了“雲游非遺﹒影像展”“非遺購物節”等精彩活動,展現抗疫力量、傳遞健康理念,促進產品消費、助力脫貧攻堅。
展現抗疫力量 傳遞健康理念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有特殊深意。一是疫情防控期間,傳統中醫藥類非遺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量非遺傳承人和非遺工作者投身抗疫﹔二是非遺蘊含的健康生活理念,對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大眾生活具有重要價值。
6月12日,2020年遺產日“雲游非遺﹒影像展”“非遺購物節”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雷文潔介紹,疫情發生以來,湖北全面調動非遺資源,積極投身這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武漢葉開泰國醫堂在農歷大年初三就復工煎制藥劑,推出在線義診﹔武漢中藥炮制技藝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免費為居民提供近6萬袋湯藥﹔馬應龍藥業旗下醫院主動承擔患者收治隔離任務。據統計,湖北直接或間接參與抗疫的非遺保護單位共262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1787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科學委員劉魁立認為,非遺凝結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智慧,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和雜技、傳統醫藥和餐飲類等非遺都蘊含著深邃的健康養生理念,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可以充分發揮非遺在提升全民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方面的積極作用,教育引導群眾科學防護,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今年遺產日期間,各地開展的“雲游非遺﹒影像展”“非遺購物節”等活動,充分彰顯了“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主題。如國家圖書館舉辦“非遺講座月”活動,邀請傳統醫藥、傳統體育及餐飲類非遺專家學者、傳承人推出網絡講座﹔京東上線“京城非遺老字號新品發售專區”,推出大量有助於健康養生的非遺產品,包括內聯升的手工千層底布鞋、王致和的健康低鹽“一盒腐乳”等﹔山東省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上,螳螂拳、吳氏太極拳、戚家拳、陳氏太極拳、獅舞、海陽大秧歌非遺傳承人同台獻技,倡導全民健身。
促進產品消費 助力脫貧攻堅
今年遺產日,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各大網絡平台首次推出非遺購物節,從消費端發力,幫助廣大非遺傳承人特別是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拓寬銷售渠道,助力脫貧攻堅。
6月13日晚,央視新聞聯合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中國手藝網共同推出“把非遺帶回家”專場直播帶貨活動,在央視新聞APP、中國手藝網、淘寶直播等展開,展示了蔡林記熱干面、螺螄粉、百雀羚、功德林素食等產品,還邀請浙江嘉興五芳齋高級裹粽技師屠彩虹現場包粽子,一時間引爆大眾消費熱情。
阿裡巴巴是非遺購物節承辦平台之一。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邢悅表示,文化和旅游部舉辦非遺購物節正當其時,可以有力推動非遺相關企業克服疫情影響、恢復繁榮發展。非遺購物節順應趨勢,用數字化手段將非遺與大眾連接起來。阿裡巴巴以此為契機,打造非遺爆款、推薦非遺好店、開展走近非遺傳承人活動等,有效促進了非遺產品消費。
參與非遺購物節的重慶市巫溪縣大寧河刺繡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代表性傳承人唐麗娟說:“這次非遺購物節讓我們看到光亮和希望,不但提銷量,還提氣。對於像我一樣的非遺傳承人來說,非遺購物節也是一次‘大考’,因為面向大眾的線上銷售可以直接檢驗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衍生品研發和傳承人群培訓效果。”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布糊畫承德市級傳承人、龍騰藝術館副館長郝如香說,我們通過讓貧困戶參與非遺產品生產,帶動他們增收。此次非遺購物節是國家層面推動的大規模非遺產品營銷活動,為貧困戶帶來更多訂單,帶動作用明顯。同時,也給非遺傳承發展帶來創新思路,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非遺,讓非遺扶貧作用更加持久。
非遺旅游融合 創新傳播方式
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繼續與旅游結合,各地陸續推出了一些“非遺+旅游”的產品和服務。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級巡視員史安平介紹,以遺產日為契機,北京推出“非遺+旅游”線路及各類活動百余項。如市民、游客可在老城中軸線尋蹤打卡非遺商家門店、享獨家折扣﹔在西山永定河走古道、訪古剎﹔在長城腳下包粽子、做香囊﹔在大運河畔品通州三寶、賞花絲技藝等。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首批游徑包含孫中山文化遺產游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游徑、華僑華人文化遺產游徑、古驛道文化遺產游徑和海防史跡文化遺產游徑等五大主題27段實體游徑。
遺產日浙江主場城市(紹興)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安昌古鎮景區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水龍表演、水鄉婚禮、水上集市等水鄉特色非遺活動,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參與。
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繼續創新傳播方式,吸引年輕受眾。如非遺影像展首度以全線上方式呈現﹔發起“身邊的非遺”活動,鼓勵年輕人隨手拍非遺﹔推出非遺知識短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直播課等。
騰訊視頻是今年遺產日“雲游非遺﹒影像展”承辦平台之一。騰訊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裁袁民說,騰訊一直致力於用數字化手段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我們以遺產日為契機,通過視頻、直播、短視頻等形式積極推動非遺廣泛傳播﹔探索用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保存和活化非遺﹔推動非遺與動漫、游戲等網絡文化融合發展,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統香制作技藝(莞香制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黃歐說,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線上活動為非遺產品拓寬流通渠道,滿足群眾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推動非遺更好融入當代生活,營造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醫診療法(揚州傳統修腳術)國家級傳承人陸琴說,互聯網已成為年輕人重要的信息來源和社交溝通平台。針對青年群體,要努力創新傳播方式,尊重年輕人話語體系,制作出活潑新穎的網絡傳播內容,並進行有效率的平台投放。(李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