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非遺購物節
非遺購物節
非遺購物節 一場全員參與的狂歡盛宴
發布時間:2020-06-15 17:26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 2020-06-15
  6月13日前後,各地區非遺中華老字號、項目保護單位、傳承人、扶貧就業工坊和相關企業以及相關高等院校、餐飲協會等都加入了“非遺購物節”的狂歡之中。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購物節是抗疫背景下開展非遺扶貧的重要舉措,是展示和檢驗傳統工藝振興效果的重要平台,為廣大傳承人特別是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人實現其手藝價值提供更好的機會。據不完全統計,此次“非遺購物節”全國各地共舉辦37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有近6500家店鋪參加“非遺購物節”,非遺產品種類8萬多種,涉及各級非遺項目約4500項。
  早在5月19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啟動了非遺購物節網紅直播帶貨大賽,本次大賽累計為超過200個非遺項目、300款非遺產品帶貨、代言,總成交額超過280萬元。湘繡小擺件、苗族挑花小飾件、土家織錦圍巾、瀏陽夏布涼帽、桃源刺繡小提包等商品深受喜愛。北京市就勢開展了“京城非遺惠民消費季”第三期,根據自身特點,“逛京城,游京郊”暨京城非遺老字號購物節活動,京琺景泰藍、榮寶齋、盛錫福、瑞蚨祥等22家非遺老字號參與。在線上聯合京東、快手舉行了多場專場直播﹔在線下,聯合中國銀行推出辦理“北京非遺聯名借記卡”享優惠活動,打通消費渠道。
  在6月1日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線上新聞發布會上,美團點評集團副總裁陳榮凱,拼多多副總裁陳秋, 京東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裁曾晨也應邀出席。此次“非遺購物節”電商平台的力量不容忽視。中國烹飪協會聯合美團點評舉辦“2020非遺美食節”通過開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地“非遺美食節”專場為當前的傳統餐飲消費市場注入活力,加速老字號餐飲企業數字化建設,1100多家“中華老字號”商家將聯合美團綜合運用消費券、代金券、紅包、折扣等方式,推出優惠美食菜品,幫消費者平台消費直接省錢。此外,阿裡巴巴旗下淘寶為各省區市推薦的非遺傳承人、非遺手工坊等機構,開辟專門的板塊——“淘寶匠心會場”,便於其展示非遺好物﹔天貓、聚劃算、本地生活、優酷等平台,採取線下線上聯動的方式,響應本屆非遺購物節。
  作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發展中的佼佼者,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在杭州西湖之畔舉辦了“非一般非遺”帶貨直播,主持人華少、鋼琴大師李雲迪、歌手平安等共同參與。人民日報社旗下人民文旅聯合人民創意等合作伙伴,在京東直播、新浪新聞客戶端等平台同步播出了長達6小時的“非遺嗨購”主題直播,多位非遺傳承人以現場分享和連線的方式走進直播間,共帶來70多件非遺好物,超過70萬人次觀看了直播。

  非遺購物節 打通產業鏈的“造血式”扶貧
  在人民文旅“非遺嗨購”直播中,河南一涵汴繡董事長張留鳳介紹,公司打造的明港清淮手工刺繡培訓基地,針對當地留守婦女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免費對留守婦女進行手工刺繡技術、書畫培訓等,探索出一條有特色的扶貧產業模式,已有近百名繡娘掌握了刺繡技能,獲得穩定的經濟收入。特別是疫情期間,一涵的刺繡老師通過視頻教學,讓扶貧基地的繡娘既能在家不斷提升刺繡技藝又能掙錢,帶來2000元以上月收入。
  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近日印發通知,支持各地特別是國家級貧困縣以傳統工藝為重點,依托各類非遺項目,設立一批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幫助貧困人口學習傳統技藝,提高內生動力,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這是自2018年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之後,兩大部門對非遺助力扶貧工作的新部署。
  眾所周知,2020年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加試題”,持續發揮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作用對於一部分人來說至關重要。在我國疫情防控常態化和實施“六保六穩”背景下舉辦此次購物節,無疑是給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非遺扶貧工坊等相關企業,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銷售平台,助力非遺產業攻堅克難。
  電商的介入為非遺產業注入了全新的造血能力,不僅實現了非遺產品的直接變現,還打開了非遺市場,促進了非遺新經濟的發展。通過眾多購物平台的積極參與,將非遺資源批量接入平台,搭建起非遺生產和消費的新鏈條,正是此次非遺購物節的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非遺購物節可以滿足人民群眾追求個性化多樣化文化旅游產品的需要,有利於推動非遺更好融入當代生活,推動廣大人民群眾在非遺購物體驗中,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非遺購物節 不應隻是一場狂歡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曾表示,盡管我們要在今年消滅絕對貧困,但扶貧依然會成為一項長期工作。同時,對於脫貧攻堅也早就有“四不摘”的要求,即: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監管。
  一場熱熱鬧鬧的“非遺購物節”過去了,這是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集中釋放的一次線上市集。是日過後,非遺是否能進一步走進人們的生活?是否能長效發揮脫貧攻堅的動能?這是人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非遺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同時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也需要在傳播模式上規范化、規模化、常態化,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斷為貧困人口提供脫貧動能,不斷為人們帶來美好生活。
  今年的非遺購物節中,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就提出打造不落幕的“非遺購物節”。 深耕細作廣電優品商城、營業廳與非遺產品的融合適配、宣傳渠道以及共贏模式,爭取為非遺產品的市場銷售打開新出路。這樣不落幕的非遺購物節,正是傳統的非遺所需要的新鮮血液。
  “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這句話曾經被用來嘲諷一些“運動式”的好人好事。隨著社會的發展,這樣的現象已經不再成為主流,“好人就在身邊”成為社會的共識。一場活動過後,通過各方努力,讓“非遺購物節”能夠成為一個不斷活化、不斷革新的常態,才能讓非遺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