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健康生活。2020年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吉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系列活動於5月19日至6月13日陸續亮相,全省各地紛紛展開非遺行動,賦予了“遺產日”融合創新的新意義,展示了非遺賦能美好生活的新姿態。
今年我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場城市設在吉林市,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餐飲類非遺項目,推動非遺扶貧、普及非遺知識、宣介健康理念。近一個月來,吉林非遺購物節、“非遺體驗,傳承實踐”數字非遺體驗、“舌尖上的非遺”吉林省餐飲類非遺線上惠民銷售、“鎮館之寶”博物館館藏推介、“傳承文化根脈,共筑民族未來”線上非遺宣傳、吉林省“線上博物館等你來”宣傳、“傳承文物記憶,展現吉林風採”文物資源宣傳展示共7類活動,以網絡平台為主,全省廣泛開展了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宣傳傳播、研討交流及文物惠民等活動。
開啟新模式,非遺產品線上開售
上線店鋪113個,上線非遺產品種類445種,涉及77個非遺項目,84位非遺傳承人,52個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共售賣非遺商品6.2萬件(套)……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吉林非遺購物節”助力非遺開啟了雲端購物新模式。
打開各大電商平台,“吉林非遺購物節”的產品涵蓋了吃、穿、用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舌尖上的非遺美食、百年老字號的手工技藝、傳統醫藥……不僅類型多樣,而且數量豐富。此次我省積極同阿裡、京東、拼多多、快手等主流電商進行對接,為非遺企業、傳承人和電商搭建合作平台。
今年是我省首次通過電商平台集中展現非遺產品,是對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一次嘗試,開創了非遺營銷的新模式,通過多種方式的宣傳、推廣和展示,促使線上線下聯動,傳統與時尚相融,打造非遺新型消費鏈條,吸引更多人了解和體驗非遺的獨特魅力。
觸摸新脈絡,非遺體驗創新相約
自5月19日起,吉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主題鮮明,創新不斷。各地以本地區優秀非遺項目為載體,陸續推出“非遺體驗,傳承實踐”等非遺體驗活動,尤其是非遺項目的圖、文、音、視作品,在線上展示了非遺的獨特魅力。“數字非遺體驗活動”運用各級各類媒體及文旅系統自媒體平台,通過直播、培訓、項目介紹等多種方式,集中推介100余項非遺項目,宣傳健康養生理念,提升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社會影響力。
6月13日,作為全省非遺日的主場地,吉林市啟幕吉林省首屆非遺武林大會,通過線上展播,程式八卦掌、尹派八卦掌、無極拳、八卦無極拳、雙翼太極、無極拳等項目88名傳承人線上講解基本動作,切磋武林技藝,傳承傳統武術文化。同時,對打盤龍棍、棍進槍、單刀配春秋等傳統武術器械對練表演也精彩亮相。
在長春,巴蜀映巷商業街熱鬧非凡,東北大鼓、古琴、評劇等精彩的藝術表演,讓市民群眾和非遺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在汪清,以現場直播的方式向網絡觀眾推廣朝鮮族農樂舞,介紹農樂舞幾代人的傳承故事及保護成果,在集安,“人參炮制技藝”通過線上宣傳推廣,向群眾普及了相關健康知識﹔在通化,滿族剪紙傳承人為廣大剪紙、撕紙愛好者授課,全省各地以多種方式宣傳推介以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類為主的非遺項目,讓市民更加了解非遺、喜愛非遺……
煥發新活力,非遺扶貧惠民親民
豐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融入百姓生活,市民不僅見證了全省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共同助力了非遺與扶貧的合作聯手,有效促進了貧困地區的居家就業,打造了非遺傳承與扶貧效益共進的脫貧新路。
延邊香玉食品有限公司長期雇佣20名村民在廠務工,每人年收入近3萬元。廠子還引導全村61戶村民入股發展辣椒業,每年為村民支付工資近30萬元﹔汪清縣關東粉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產品已銷往國外,公司提供的就業崗位逐年增加,為貧困家庭解決了燃眉之急﹔蛟河市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60萬斤採購訂單全部來自黃鬆甸鎮,解決勞動力200人以上﹔大山合集團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採用“公司+合作社+標准化基地帶農戶”的生產模式,帶動1200戶示范戶和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產業,連續四年實現了戶均增收近2萬元的目標﹔秋梨溝柳編多次在敦化市各村屯開展柳編培訓活動,2016年以來共培訓貧困戶110多人,解決勞動力就業320多人……
此次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相關活動推進了傳統工藝傳承保護與貧困村脫貧致富有機結合,這場與眾不同的歷史文化盛宴,使文化遺產進一步惠民親民,使非遺真正融入了新時代的新生活。此次系列活動發布相關報道250余篇,共計閱讀72.7萬余次,轉發近3萬次,成為市民雲上感受非遺之美的開端,使市民真正感受到非遺魅力帶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