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2年聚焦全國兩會(文化和旅游)專題_131 > 委員談文旅
委員談文旅
李梅:旅游為媒,傳承戲曲之美
發布時間:2022-03-04 16:58 來源:中國旅游新聞網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新聞網 2022-03-04

  “回望五千年,豪氣出雲霄,一統天下美,秦腔吼破天……”在2021年9月舉行的十四運會開幕式表演中,由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領銜表演的千人吼秦腔節目驚艷四座,不少觀眾自此愛上了秦腔。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 受訪者供圖

  作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多年來一直將弘揚陝西戲曲視為己任。在過去的一年中,不論是在全國兩會的提案中,在各地調研的報告裡,還是在演出舞台上,她都為唱響秦腔秦韻、推動文旅融合身體力行,積極發聲。

  為了深入戲曲市場,了解行業發展動向,充分挖掘文旅融合的亮點,李梅很重視到各地調查研究、實地走訪。去年,她通過認真調研、總結梳理,以陝西戲曲與旅游資源深度融合發展為例,向全國兩會提交了《加強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提案,該提案還被評為文化和旅游部優秀辦復提案。

  說起為何倡導文旅融合發展,李梅表示,戲曲院團的主要任務是出人、出戲、多演出。除了日常演出外,要想在當前發展形勢下實現突圍,就必須有守正創新的意識和行動。她結合劇院實際,經過對人才培養、精品創作和市場開拓等多方面的分析與思考,最終將目光定格在戲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上。她說:“文旅融合不僅能夠以精品劇目生產帶動人才培養,而且可以進一步拓展演出市場,進行更大范圍的受眾培養。或許可以此為突破口,通過為傳統戲曲藝術這一深巷美酒吸引更多的關注者、喜愛者和支持者,進而促進戲曲事業蒸蒸日上、生生不息。”

  實踐出真知。李梅敢想,也敢干。2021年,李梅從研究轉向實踐。4月,她帶領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邀請業界知名導演、編劇,聯合大雁塔景區創新打造的大型秦腔神話劇《西游記之唐僧收四徒》經過數月精心打磨,終於與觀眾見面。該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造型新穎獨特,舞台呈現美輪美奐,連續10場演出,場場爆滿。“《西游記之唐僧收四徒》的成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一次嘗試,不僅開拓了文旅演藝項目,而且培養了更多年輕戲曲觀眾。”李梅說。

  李梅表示,傳統戲曲發展至今,保留並傳承了許多經典劇目,始終堅守著戲曲的藝術本質,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通過不同行當的展示,塑造出鮮明、靈動的人物形象,講述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故事。而隨著時代發展,中國戲曲在沿襲傳統與精粹基礎上,應該注重自身內容和形式的不斷革新與創造,這樣才能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藝術需要。“中國戲曲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傳承與創新都是關鍵。尤其在當下戲曲文化融合旅游發展的時代潮流中,中國戲曲更應該發揚傳承與創新精神,讓古老戲曲迸發出持久的活力。”李梅說。

  今年兩會,李梅將繼續為中國戲曲的傳承與創新發聲。結合當下教育“雙減”政策的大背景,她的提案擬定為《“雙減”背景下探索中小學戲曲藝術素養培育新路徑》。她希望能夠通過研學旅游等文旅融合的新形式,讓戲曲走進學生群體,提升學生們的藝術水平,培養一批青少年戲曲接班人和愛好者。

  李梅表示,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傳承著活態的民族文化基因,展現著獨特的中華審美風范,承載著民族的價值認同和情感依賴,體現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教育“雙減”背景下,廣大戲曲工作者也試圖通過戲曲藝術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中國戲曲作為一項綜合藝術,融藝術性、思想性、觀賞性於一體,積累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可以作為學校的藝術素養課程。建議相關部門制定普通學校戲曲藝術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課程設置和教學體系,加大戲曲進校園演出頻次,積極開展學校戲曲社團和校外戲曲院團研學旅游活動等,讓戲曲學習的方式更加豐富有趣,讓中國戲曲得以綿延傳承。

  “陝西是國內知名的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我們要推動文旅融合,讓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友人能在陝西體驗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與時代氣魄。繁榮戲曲文化,要靠我們一代代人的努力,作為戲曲藝術從業者,我希望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李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