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吳國平(全國人大代表、無錫拈花灣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是一名“老代表”,從事文旅行業20余年。回顧過去的10年,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得益於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得益於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得益於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得益於現代產業的協同促進,更得益於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盼。這個時代鞭策著我們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突破。
江蘇無錫拈花灣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一個小漁村搖身變成每年接待200多萬游客的網紅小鎮,就用了10年。2012年,中國旅游行業正從觀光旅游逐步走入休閑度假的新時代,旅游景區也從觀光地向目的地轉變。我們敏銳地捕捉到了時代先聲,打造了禪意小鎮拈花灣,通過對禪文化的創造性解讀、創新性轉化,以倡導禪意生活方式為主題,開創發展新模式。事實證明我們選對了方向,走出了一條創新、創意、創造之路。
這10年,我們切實按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將傳統文化轉化、活化成為老百姓可參與、體驗、互動的文旅精品,讓消費者在其中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無窮魅力,也能夠體驗到旅游為美好生活帶來的幸福感。
這10年,旅游真正意義上做到了保護一方山水、催生產業融合,在鄉野上上演了一場文化振興與鄉村振興精彩“劇目”。拈花灣也是其中一個典型范例。靈山勝境和拈花灣兩個項目,為無錫市馬山街道每年帶來了超過500萬的人流量,直接帶來了30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了近千戶當地居民致富。10年間,在拈花灣帶動下,馬山建成了一批精品民宿。村民從田間地頭走向景區景點,從農民變為企業小老板、旅游從業者,體面的感受不僅來自收入的增長,更來自職業帶來的榮光。因此,去年我在全國兩會期間提交了《關於進一步發揮旅游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促進作用的建議》,從全國眾多實踐范例來看,旅游業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我們打造拈花灣過程中的深刻體會。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作為從業者,我也一直在思考,未來我們該怎麼做?旅游業轉型發展的道路在哪裡?2020年、2021年我也提交了關於進一步助推旅游業疫後復蘇的相關建議。我認為疫情雖然對行業帶來了打擊,但也為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催生了新業態,迫使著我們去轉型,“文旅+康養”“文旅+娛樂”等旅游新經濟是未來旅游業的方向。(王 煒)
上一篇: 文化藝術品交易平台上雲用數了 |
下一篇: 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了非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