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等發展機遇,進一步推動我國西部地區非遺工作高質量發展有哪些切入點?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於加強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建議》,引發各界廣泛關注,並得到文化和旅游部辦復。今年他關注的重點涉及深化非遺傳承人扶持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傳承、推動非遺助力殘疾人就業創業等多個層面——
鄭曉幸
我的長期聚焦:補齊西部地區非遺短板 關注政策落實
我國有大量非遺資源分布在西部,鞏固全面小康的工作難點在西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在西部,文旅融合發展亮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文旅發展的要點在西部,黃河長江等流域生態保護的源點也在西部。
經歷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災難,西部有很多地區在重建中尋求新機,許多群眾通過非遺生產性保護擺脫了貧困,對非遺的情感比較特殊。可以說,在我國西部地區,非遺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是實現脫貧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
但不得不正視的是,與富集的非遺資源、豐厚的群眾基礎相比,我國西部地區的非遺保護還存在意識不強和認識程度不足、相關資金支持不足、傳承性保護乏力和市場適應能力不強、非遺傳承及專業人才隊伍缺乏、對非遺傳承宣傳不足和法執行力度不夠等問題。面對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等,這些短板尤其掣肘發展。
新時代非遺發展,有哪些切入點?經過系統調研,我在2021年提出了六大舉措。
第一,加強非遺知識產權注冊管理,鼓勵非遺傳承人及關聯企業注冊登記,支持對非遺的衍生性原創及權屬保護﹔第二,構建非遺系統性保護的生態社會圈,整合業務部門、非遺保護協會、非遺傳承人、文化創意企業、旅游相關協會及其他社會組織等多方資源,吸納更多企事業單位參與,強化社會分工協作﹔第三,完善非遺保護傳承多元資金投入體系,創新開發更多的資金來源渠道﹔第四,深化推進非遺保護機制創新,建立非遺保護激勵機制,加快制定傳承人培養制度、帶徒傳藝制度、傳承補貼制度,尤其要對瀕危重要項目制定傳承計劃,支持搭建公共平台,整合更優質的非遺學習資源,依托社會媒介創新宣傳機制,持續提升非遺人影響力和社會認可度﹔第五,大力實施非遺保護傳承專項行動計劃,牢牢守住保護和傳承的底線,開展非遺的“專項賦能行動”和“跨界合作專項計劃”﹔第六,強化非遺保護傳承的責權保障。
文化和旅游部辦復:體現非遺發展頂層設計完備
去年9月,我收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建議辦復,內容非常詳盡,方向非常明確,體現了頂層設計的完備程度。
在政策保障方面,《關於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見》《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等文件的出台,明確了“建立東、中、西部地區非遺保護協作機制”“支持包括西部地區在內的黃河流域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弘揚”等實質性舉措,特別強化了對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項目支持。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通過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累計安排299711萬元,支持西部地區非遺傳承保護,佔全國所有地區支持資金的39.93%。
在強化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促進非遺保護工作和現有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相銜接。同時,在現有法律框架內聯合有關部門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幫助學員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保護能力。在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過程中以及非遺開發利用中,也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機制,維護手工藝人權益。
在構建非遺系統性保護生態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財政部等全面推動非遺系統性保護,充分發揮非遺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職能作用。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安排49852萬元,支持西部地區對其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保護,西部地區也設立了117個特色鮮明的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非遺傳播展示方面,在諸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購物節”“全國非遺曲藝周”“中國非遺博覽會”等重大宣傳展示活動中,西部地區非遺保護成果得到充分展現,非遺與旅游的融合也取得實質性發展。
今年上會重點關注:切實解決“冷熱不調” 讓非遺茁壯成長
作為文化戰線上的老兵、非遺志願者,見證國家對非遺事業愈加關注,我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時,一種憂慮時常縈繞心頭,這源於我在文旅領域多年從業的觀察:就整體發展而言,各級政府對非遺的重視程度呈現典型的“上熱中溫下冷”,即國家政策持續發熱、省級貫徹中規中矩、基層落地有些冷清。這也是履職十余年來,我始終關注非遺發展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我們看到各地都熱衷舉辦非遺展示展覽活動,探索直播互動等新形式,支持衍生品開發,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擴大非遺的社會能見度,改善部分非遺傳承人的生活。但要想從根本上實現非遺保護傳承利用發展,就要避免“節會一片熱鬧,散會一片淒清”,不能隻求熱熱鬧鬧而不圖踏踏實實。對非遺傳承人的專項扶持不能少,對光環之外老老實實研習的手藝人不能不重視。
今年,我依然關注非遺,在十多條建議中,非遺佔比最高,涉及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深化非遺傳承人扶持機制、推動非遺助力殘疾人就業創業等多個層面。此外,我建議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這也是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支持的,希望能從機制入手,以落地為准,破解“冷熱不調”的問題,有效緩解基層資金、人員等不足的情況。(王 彬)
上一篇: 共繪公共文化服務幸福圖景 |
下一篇: 發揮余熱,為老年人文化服務持續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