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2年聚焦全國兩會(文化和旅游)專題_131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文旅小康問答錄
發布時間:2022-03-06 15:2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曉霞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3-06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聚焦於文化和旅游工作如何更好滿足基層新需要、人民群眾新期待相關話題的“文旅小康問答錄”專欄,為文化和旅游立足新發展階段、開創新工作局面、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針對鄉村公共文化建設、鄉土民俗文化開發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對基層心聲給出了回應。

  基層心聲

  專業人才匱乏制約村(社區)公共文化建設

  山東省淄博市房鎮鎮積家村黨支部委員  袁  濤

  房鎮鎮積家村地處山東淄博新區黃金地段,是一個經過舊村改造後形成的新型現代化社區,沒有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文體活動室等陣地設施,同時建有文藝宣傳志願服務等8支志願服務隊伍。通過“黨建+”“文體+”等方面創新驅動,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還曾獲評山東省級文明村、山東省書香之村等。

  但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我們尚面臨資金投入少、功能室不健全的問題,更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村專業文化活動帶頭人欠缺以及青年文化活動隊伍薄弱的問題。尤其是在新的城鎮化進程中,面對紛繁復雜的物質誘惑,如何發揮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一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思考題。近年來,通過鎮文化站的幫帶,我們發掘了一些富有本地特色的活動項目,如成立腰鼓、太極等村級文化團隊,在文化養老、志願服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下一步,還要努力補齊專業人才不足、青年文藝隊伍不活的短板,這要錨定更高標准,拓展更廣平台,吸納更優秀的活動內容與組織形式。如何進一步創新作為,還想聽聽代表、委員們的建議。

  代表回應

  搭建平台,讓鄉村文藝人才唱主角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  劉曉靜

  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台載體,如“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等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等。在廣大鄉村有許多文化“多面手”,需要搭建平台、創造機會、給予激勵,讓他們綻放光彩。因此,鼓勵老百姓發揮主動性,是盤活鄉村文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推出鄉土文藝人才的一條良性發展之路。

  與此同時,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培植鄉村文藝隊伍和人才又不能單憑一己之力,需要拓展平台、學習交流,多方共同謀劃。一直以來,山東堅持頂層設計引領,採取“採、送、種”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建立了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聯動及文藝志願、文藝採風、文藝培訓、文藝人才培養、文藝創作“五位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新模式。山東省音協等也積極作為,通過“蒲公英”培訓計劃等文藝培訓品牌,助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基層文藝大舞台。專業院團、高等院校等都有各自的文藝專家資源,不妨探索建立互助聯動機制,加強對基層文藝骨干的培訓、對鄉村文藝品牌的培育,做好示范帶動引領。此外,建議各級政府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載體,加強對優秀鄉村文化人才的儲備、配備,並將鄉村文化人才狀況、特色文化活動情況等作為文明考核的重要指標,引導加大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

  基層心聲

  地域特色文化尚待開掘

  山東臨沂蘭山區文化和旅游局廣播電視科副科長  王守偉

  當前,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公共文化建設投入,持續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但隨著群眾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精細化,公共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逐步顯現。比如,一些地方雖配齊了農村書屋、文化廣場等設施,但並未處理好“建、管、用”的關系﹔有的鄉鎮文化站、村(社區)等組織的文化活動場次很多,但局限於合唱、廣場舞比賽等種類,同質化現象比較明顯。地域特色文化、鄉土民俗等沒有被充分開掘,致使部分群眾對一些常態化文化活動認同度不高、參與積極性不夠。

  近幾年,山東臨沂蘭山區挖掘瀕臨失傳的古老曲牌體劇種弦子戲,成立弦子戲民間劇團,成為活躍城鄉的一支優秀團隊。這讓我們看到,需要繼續深挖工藝、美食、音樂等鄉土文化元素,通過與時代相結合的方式重獲生機,從而豐富鄉村文化形態,延展公共服務半徑。

  新需求下的公共文化建設需要打破邊界、創新發力,而對於一些凝結著歷史、文化價值的習俗、手藝等,也需要活化利用,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在此,還請代表、委員們多多關注、呼吁。

  代表回應

  保護闡釋,推動鄉土文化與時代同頻共振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王一君

  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問題,我一直十分關注。通過在基層深入走訪、調研,提出了《培土壅根,加大對原生態鄉土文化傳承保護力度》的建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在鄉土。盤活鄉土文化中的民間工藝、戲曲舞蹈等,不僅可以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還可以從“根”與“魂”的角度,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偕行的價值內涵。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極大變化。新的生活場景、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沖擊了鄉土文化生成的固有空間,導致一些習俗、技藝日漸式微。加上年輕人口不斷向城市流動,鄉村留守人口老齡化情況嚴重,鄉土文化傳承也面臨著人才斷層問題。從這些角度來看,加強保護、傳承尤為迫切。

  我認為,一是要加大對古建遺存的保護。中國傳統建筑內涵、形態在鄉村最具有代表性,現階段的鄉村旅游開發等必須強調科學性,不能對古建遺存隨意破壞。二是要加大對節慶習俗的保護,對於相關的活動、儀式,要在適當范圍內運用適當手段,保護其生成空間,彰顯其精神內涵。三是要加大對鄉土生產技藝的保護,通過非遺傳習活動,保護其本體與系統性環境,在此基礎上推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四是要加大對鄉土音樂舞蹈的保護,不僅要保存其形態,還要闡發其內涵,從而辨清來龍去脈、堅定文化自信。在此也呼吁各級政府加大政策支持,統籌推進完善考核機制、經費預算機制等,扎實推動鄉土文化與時代同頻共振,為高質量發展賦能添彩。(郭人旗 孫叢叢 蘇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