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經歷了不少困難和挑戰,同時也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長期在文化和旅游行業一線工作的代表、委員一直關注著文化產業發展,他們在各自行業領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他們對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了新的期待。
“文旅產業既是踐行文化自信的強力引擎,也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幸福產業,我深有體會。”全國人大代表、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表示,文化產業在持續賦能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郭愛和多年來致力於全方位打造三彩文化品牌,創辦了主題博物館、文創園。尤其是他負責開發建設的洛陽三彩陶藝村,從缺水少電、行路艱難的偏遠山村華麗變身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鄉村風情藝術公園,以文旅融合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對於洛陽三彩陶藝村發展項目,每時每刻我都在思索,如何能為這裡注入更多藝術元素,給村民帶來更多收益。”郭愛和認為,用藝術設計賦能鄉村振興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他建議,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通過藝術設計對鄉村建設、鄉間產品、鄉土文化等資源進行轉化,繪就鄉村美好圖景。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曲陽陳氏定窯瓷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曲陽定窯協會會長龐永輝認為,傳統工藝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也應參與產業集群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他介紹,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如今僅在曲陽,定瓷企業就從30多家增長至2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年產值達2億元。
為更好促進定瓷文化產業發展,龐永輝建議,要重視文化企業和周邊融合發展,豐富文化業態。一是打造定窯遺址文化公園,讓定窯文化產業發展找到“根”和“魂”﹔二是全力推進以定瓷小鎮、定窯遺址公園、定窯博物館為核心的定瓷產業園區等項目建設,讓分散的定瓷企業產生集群效應,降低生產成本,真正壯大定瓷產業發展,以定瓷產業為依托的定瓷文旅產業必將帶動保定曲陽北部山區經濟結構轉型,實現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直從事戲曲藝術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今年十分關注戲曲文旅產業的發展。她表示,可以借力新設戲劇學院的發展,打造集產、學、研、旅一體化的“戲劇小鎮”,建設與戲劇相關的產業發展鏈。“戲劇小鎮”可輻射舞美、服裝、化妝等相關產業,帶動周邊區域文化產業形成集聚效應,推進文旅融合,助推地方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近年來,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傳統戲曲演出市場的局限性被放大,而互聯網流量創造了新機遇,帶動了線上戲曲演藝市場逆勢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副院長蔡浙飛在調研中發現,短視頻平台上活躍著很多青年戲曲演員,他們分享表演心得及演出台前幕後的故事,頗受歡迎。
“在數字經濟日益壯大的今天,傳統戲曲院團必須開發和拓展新市場。”蔡浙飛表示,2022年,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線上直播及展演活動比上一年增加50%左右,點擊量都超百萬。“這讓戲曲藝術和演員實現了一個線下市場所不能及的曝光率和推廣度。”蔡浙飛說。
但戲曲終究是劇場藝術,追求的是現場性和綜合藝術性,所以線上線下的市場開發是相輔相成的。蔡浙飛認為:“在文旅復蘇的當下,我們需要利用互聯網的無界性和便捷性,打破傳統的市場開發方式。”她建議,要根據數據平台和網絡客戶的特性和需求,進行精准營銷和有效宣傳傳播,通過多樣式、多平台的引流,讓戲曲藝術、舞台藝術、表演藝術進入更大的流量池,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到劇場欣賞演出。
“互聯網+”不僅活躍了文化演出行業,也給傳統手工藝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陳氏定窯作為當代定窯的創始品牌,新冠疫情期間,銷售不降反升,翻了一番。這主要得益於公司組建了線上銷售團隊,積極擁抱電商及直播平台,不斷開拓新市場。
在調研中龐永輝發現,網絡市場的開拓不單提高了產品銷量,還得到了廣大消費者尤其是青少年對產品的積極反饋,促使傳統工藝不斷更新產品類型,從而形成良性互動。龐永輝認為,文化產品一定要傳承其文化精髓,並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被大眾認可,還要通過大數據的搜集不斷升級產品,賦予產品更多時代功能。另外,隨著公共文化空間邊界的不斷拓展,消費者對深度文化體驗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因此要積極營造文化體驗空間,增加沉浸式體驗,給傳統手工藝產業發展帶來更多可能。(韓潔、徐繼宏、李秋雲、范海剛、張瑩瑩、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