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文物活起來 推進文物數字化展示
發布時間:2023-03-07 18:0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07
  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立“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精神。“讓文物活起來”也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課題。
  “數字展示方式讓博物館變得更接地氣、更溫暖、更有趣了。”談及創新數字化展示方式為博物館帶來的變化,全國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館研究館員、青州市政協副主席王瑞霞表示,數字化展示方式對當今的博物館來說已成常態,改變了人們對博物館的固有認知。借此,游客可以和古代的文物互動,可以“穿越”到古人生活的時代進行“深度游”,也可以在家裡欣賞世界各地的展覽,還可以購買數字藏品豐富自己的收藏。
  利用數字技術成功復原敦煌、雲岡、龍門等地部分石窟,搜集匯聚全球館藏繪畫數據出版“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並舉辦線下展覽“盛世修典”,考古報告《大足石刻全集》成功出版……近年來,數字技術應用的成功案例也為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有效推進提供了寶貴經驗。王瑞霞認為,這都是在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指導下進行的可喜探索,體現了各級政府、文物部門和各個文博單位對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
  然而,在實踐中,王瑞霞也發現了不少阻礙工作深入開展的難點。針對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標准認識不一、文物工作者和數字技術人員缺乏對彼此業務的了解,計費標准缺位等問題,王瑞霞帶來了“進一步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的建議,提出以建立文物檔案為目標,以文物考古工作為標准,建立多規合一的文物數字化保護體系,強化文物基礎性工作﹔研究制定文物數字化計費標准,使這項工作列入預算時有章可循﹔強化文物數字化保護培訓,讓文博工作者了解文物數字保護的基本常識,使文物數字化保護成為由文博單位主導、多學科廣泛參與的文物基礎工作,真正實現文物保護的目標。
  近年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進程加快。中國國家博物館適應數字化發展大趨勢,大力推進智慧化建設,全面助力事業發展,形成以數據為核心的博物館管理新模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介紹,中國國家博物館從2018年開始推動智慧國博建設,按照5條技術路徑推進,即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自主學習、迭代提升。“其中,透徹感知包括知曉文物的各種狀況,對觀眾實時了解等﹔泛在互聯是指感知數據能夠通過網絡及時匯總上報﹔智慧融合要求我們更快更好地將多元異構數據匯交起來,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多方面價值。這三方面做好之後,實現自主學習,通過對文物和管理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知識體系,再逐步地達到迭代提升。”王春法說。
  據王春法介紹,202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國內外33家博物館共同舉辦“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其中“國博專場”通過數字虛擬技術展示、8K拍攝並高清呈現等豐富形式,向觀眾沉浸式闡釋了文字對於中華文明發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作用。此外,通過國博與騰訊聯手打造的“手拉手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小程序,用戶可在線鑒賞各國博物館的珍藏文物。
  “我們計劃在國博推出一個智慧展廳,初步定在4月對公眾開放,屆時大家可以在這裡看到博物館怎樣對文物進行數據採集、傳輸,對文物的狀況進行監控,並進行多元化呈現。”王春法說。
  博物館教育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傳播知識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面對我國博物館分布不均勻的情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劉萬鳴,帶來了《關於全國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將線上博物館公開課納入必修課的提案》。他建議,借鑒並採用目前大學廣泛使用的線上博物館公開課的形式進行多媒體授課﹔線上博物館公開課的設計由教育部直接牽頭,聯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相關部門共同負責﹔圍繞線上博物館公開課組織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
  “讓文物活起來”也是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持之以恆的追求。近年來,河南博物院成為“網紅打卡地”,該院的文創產品也火爆出圈。馬蕭林介紹了河南博物院“讓文物活起來”的舉措:在展覽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公眾獲得延伸信息,華夏古樂團復原古樂器,創新演繹流行音樂、經典名曲,讓觀眾聆聽歷史……“我們和騰訊、阿裡巴巴等合作,將他們的新技術與我們的創意結合起來,講好文物故事。”馬蕭林說。
  馬蕭林特別關注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馬蕭林帶來了《關於加強東北抗聯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提案》。他建議將東北抗聯革命文物列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重大項目,加強東北抗聯遺物和史料的征集與研究,進一步發揮東北抗聯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通過推進“互聯網+抗聯文化”,用好數字化、網絡化展示手段,推出主題影視作品和短視頻,擴大東北抗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王彬 張影 劉源隆 王添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