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國瓷陶藝書畫院院長王一君:
保護傳統村落,賦能“和美鄉村”建設
發布時間:2023-03-08 17:3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08
  傳統村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和根基。在當前“和美鄉村”建設中,多地加強對傳統古村落合理保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釋放非遺、民俗等業態活力,讓古村落“活”起來,讓歷史文化“傳”下去。但在鄉村振興進程中,也存在因大拆大建、無序開發等而破壞傳統村落原生結構、文化肌理的現象,甚至片面追求商業效益或潮流趨勢,對“美美與共、和諧共生”理念帶來沖擊。
  要制定相應政策和實施細則,建立更加具體化的省、市一級政策法規,既要涵蓋傳統村落整體風貌、格局形態等物質領域,也應包括傳統習俗、傳統技藝等非物質層面。同時,哪些古樹、古井、古道等亟須保護、如何保護,都應明確責任主體,完善管理機制,做到有規可依。
  要加大各級財政支持力度。在傳統村落裡,建筑是形體,文化是核心。建筑的維護、修繕和文化習俗的挖掘、整理、傳承都需要長期投入。以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為例,如上端士村、夢泉村等一些國家級傳統村落,由於後備經費支持不足,村庄特色民俗的延續性得不到充分保障,部分受損建筑、道路等難以妥善修復。針對類似情況,相關主管部門應給予專項扶持,避免因資金不足造成不可逆性損害。
  對於項目開發要嚴把審核關。要像保護文物古跡一樣保護傳統村落,尤其是在單體建筑之外的整體性開發,很難劃定“硬杠杠”,更需要政府協同專業部門,從設計初始環節起,就嚴格監督、審核,避免因把關不嚴而破壞鄉村文化肌理。同時,要合理煥活鄉村業態。圍繞傳統村落活化利用,鼓勵青年人才返鄉創業,使其成為新業態的經營者、受益者,通過實施農、文、旅、體等跨界融合、深融合,營造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帶來群眾生活的安居樂業與和美和諧。(王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