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記者薛帥 張婧報道:新時代,中國文化走出去,如何走得更遠、更穩、更有影響力?參加今年兩會的文化藝術界代表委員普遍認為,應當始終保持一個文化大國的開放胸懷,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實現創新發展。同時,要把握住當前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的歷史機遇,堅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務實有力的舉措,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優秀作品屬於世界人民
“優秀的文藝作品,屬於世界人民。”在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文聯主席、作曲家趙季平看來,優秀的文藝作品必定是群眾歡迎、專家喜歡,並且能走出去,受到不同國家人民認可和喜愛的作品。“換句話說,就是善於用中國的藝術語言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趙季平說。
“為了保持創作激情和提高創作水平,近幾年,我每年都要制定一個大的創作計劃。”趙季平舉例,受國家大劇院之邀,他於2017年創作了以描寫大愛為主題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從旋律到曲式結構都充分展現了中國風格,在國內外演出時反響熱烈。“通過這個作品,我深刻感受到,藝術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自己的作品。而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獲得世界多民族的認可,因為藝術是國際通用的語言。”趙季平說。
“我們要將捕獲靈感的觸角伸向基層、深入民間。”趙季平還特意提到了他在參加兩會之前,前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採風過程中,參加大涼山惠民音樂會的經歷。“當地民眾告訴我,大涼山惠民音樂會已經舉辦了300多場,不僅演出世界經典名曲,也演出我們本土音樂家的原創曲目。這些原創曲目的品質,在我這個專業作曲家看來也是很出色的。民族資源如同寶庫,藝術創作需要在這片海洋中探索、遨游。”趙季平說。
民族真情 世界好評
一部《亮劍》讓觀眾記住了演員張光北,如今遇到他的觀眾仍會喊他“楚雲飛”。“在《亮劍》裡由我飾演的楚雲飛說過一句話——‘民族利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全國政協委員、影視劇演員張光北說,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廣受好評,就在於它飽含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最為真摯的情感。“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觀眾提供精神食糧的藝術工作者,必須把‘真’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沉下心來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方能積累發現真善美、抨擊假惡丑的智慧,為作品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張光北認為,中國的文化產品“走出去”同樣離不開這種“真”。他說,當前我們的文藝創作日趨多元,涌現出很多與國際接軌的大制作,其中有不少精品力作,但也不乏一味模彷的平庸之作。“我們常說‘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和前提:中國人必須珍惜、熱愛、熟悉並欣賞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這種文化自信,才能產生文化自覺,才能真正提升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
“從我的從藝經歷來看,我參演的第一部電影《芙蓉鎮》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參演的《弧光》在莫斯科電影節獲獎,執導的革命題材影片在中美電影節獲獎,這都是對我們通過電影傳遞中華民族積極變革和進取精神的認同。”張光北介紹,很多參加過“二戰”的蘇聯紅軍戰士,在看到由他執導的改編自俄羅斯名著的電視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後表示:“感謝中國人,感謝中國的藝術家們,謝謝你們還記得我。”“這是對反對戰爭、尋求和平的共同歷史記憶的認同。隻有扎根文化傳統、融入民族真情,才能真正參與世界文化共同體的構建,獲得更多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尊重”。
“我們文藝工作者應該自強不息,把握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用最真誠的創作態度表達最真實的民族情感,讓更多觀眾從作品中獲得力量,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張光北說。
紀錄片是一個國家的名片
紀錄片是一個國家的名片。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訪華時帶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禮物是BBC拍攝的一部紀錄片《藍色星球2》。“對一個國家來說,紀錄片所能達到的高度與深度,也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文化自信與科技創新能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台紀錄片導演王建國說。
紀錄片《話說長江》《望長城》《鄧小平》《讓歷史告訴未來》曾給老一代觀眾留下了深刻記憶,如今的《東方主戰場》《筑夢路上》《我在故宮修文物》《超級工程》《五大道》《航拍中國》等紀錄片也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其中,文獻紀錄片《筑夢路上》曾創下中央電視台2016年最高收視率。“因為這部作品以紀錄片的語言、講故事的方式將中國革命史娓娓道來,讓歷史有了人性的光輝與人情的溫暖,所以讓觀眾覺得真實可信、親切自然,耳目一新。央視拍攝的紀錄片《超級工程》已經熱銷到世界上170個國家和地區,因為它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現代化的步伐。”王建國說。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珍視前輩影視工作者留下的歷史影像。“今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年,明年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1年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這三個重要時間節點所代表的偉大歷程,留下了大量歷史文獻與歷史影像。”王建國介紹,許多歷史影像至今沒有被公開甚至未被整理出來,而已經整理出的一些影像資料價格昂貴,不僅不能被很好利用,而且還助長了盜版侵權行為。
“我們有全世界最多的傳媒院校,每年有大量畢業生走向社會,但能夠制作紀錄片的優秀專業人才卻嚴重缺乏,這些傳媒院校在學科建設、科研體系、教學方法上,還有許多突出的問題必須解決。”王建國預測,未來電視機前的觀眾會進一步流失,但人們對新紀錄片的需求卻會有增無減。“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將通過手機客戶端和網絡觀看紀錄片,一部優秀紀錄片有時會在網絡上引起長期關注和持續點擊。”據王建國觀察,紀錄片觀眾主體近年來發生了可喜變化,喜歡紀錄片的青年觀眾越來越多,在視頻網站上的點擊率越來越高。“中國紀錄片正以其真實的力量、紀實的風格、精良的制作、朴素的故事,征服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觀眾”。
“中國已經是紀錄片生產大國,卻不是紀錄片生產強國。”王建國表示,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做強紀錄片產業,為國家形象戰略服務。“從紀錄片生產大國邁向紀錄片生產強國,需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更長遠的人才培養計劃和更進一步的創新驅動,需要設立雄厚的紀錄片基金對這一產業進行長期投入與資助。”王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