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談文化 > 熱點新聞
熱點新聞
代表委員熱議繁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
發布時間:2018-03-12 08:4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03-12

  中國文化報記者薛帥 張婧報道:新時代,我國文藝事業進入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期。今年兩會,文藝領域的代表委員紛紛表示,如今,文藝事業呈現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良好態勢,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熱情高漲,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藝作品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礡精神力量。”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新任務、新方向,代表委員積極熱議和思考如何創造藝術高峰,凝聚精神力量這一時代課題。

  “慢工細活”:創作飽滿豐厚的藝術精品

  “我們應該看到,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逐步轉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文藝創作應敏銳地捕捉到新的時代氣息,書寫大時代人民火熱的生活、全民奮斗的篇章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時代精神就蘊含在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革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之中,文藝工作者有責任也有能力創作出聚焦新時代、反映新生活、展現新風貌的優秀作品,這不僅是對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的回應,也是文藝工作者不斷努力和探求的方向。”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看來,近年來,文藝界在創作思想、觀念和方法上有了新的自覺,涌現出了一批新的力作,但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機遇中,還缺乏對“高峰意識”的認識和樹立,文藝創作的主要問題仍然是“浮躁”與“急就”。“要在文藝創作中體現深刻的社會關切、現實關懷和思想追尋。”范迪安建議,要營造一種遠離功利影響、自由寬鬆的社會氛圍,使文藝創作者克服焦躁,真正沉下心來,練功磨劍,創作出飽滿而豐厚的“慢工細活”,打造文藝精品,以“高峰意識”向“高峰目標”前進。

  作品是文藝家的立足之本,如何創造“高峰”作品,“光有熱情和決心遠遠不夠。”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認為,文藝家和文化管理者都需要關心如何使作品的思想精深起來,藝術精湛起來,技術精良起來。“要虛心學習,不斷充電,關注社會發展變革,注重學習文藝理論,補充文史哲知識欠缺。要學會善於在生活中發掘、提取鮮活素材,激發獨特的創意構思,以小見大地體現中華思想理念、美學精神,學會賦予作品豐富雋永的內涵。”在馮遠看來,要想創作出能夠與中國古代傳統拉開距離、與現代西方藝術保持距離、與現實生活和人民零距離、與時代貼近距離、與高峰目標縮小距離,能夠折射出歷史與人民光輝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要先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深度和厚度的人。

  “作為人民這個群體中的一分子,文藝家首先需要由己達人地樹立‘鑄魂立心’的意識,然後通過作品去感染並提升人民的思想情操、文化素質。”馮遠表示,文藝家應當將故事情節、畫筆書寫的對象真正聚焦到人民大眾看似平凡、尋常卻具有閃光內質的生活萬象中,聚焦到那些默默為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做著奉獻的萬千幕後英雄和普通人的悲歡離合之中。“要用真切的體察感悟,用自己的真實語言,用創新的形式、技藝,包括繪畫中的具象、抽象和新材料語言,傾注心力去創作文質兼美的作品,並且在此過程中不斷錘煉和健全自身的人格修養和思想境界。”馮遠補充說。

  用優秀藝術作品引領社會風尚

  如何繁榮藝術創作?如何以文藝的興盛推動社會進步?文藝作品如何傳播正確的價值取向,彰顯向上的時代精神?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文化廳副廳長鄢福初認為,要通過創作健康的文藝作品來引領社會風尚。“健康的文藝作品是含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現代文化精華的作品。中國文化歷史積澱深厚,流傳下來的文學經典、哲學經典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的文藝工作者需要在繼承這些寶貴財富的基礎上生產更多健康的文藝作品。”鄢福初坦言,有了作品還要考慮如何進行宣傳和傳播。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搭建平台,建立適當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來孵化文化藝術的“時代偶像”,呼喚藝術名家,鼓勵優秀文藝作品創作。“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更要始終推動主流思想文化的傳播,尤其是對於價值觀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非常重要。高雅藝術進課堂很有必要。”鄢福初表示。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注意到,與“繁榮文藝創作”一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還有“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阿來表示,在網絡文學作品的創作中,不應一味追求產量和點擊量,而應回溯藝術創作的本源,深入人民群眾、貼近社會變遷。阿來指出,盡管近年來網絡文學在體量上呈井噴式增長,但精品力作並不多。一些創作者過於追求產量,過度強調依靠網絡技術優勢來獲取點擊量。在他看來,無論書寫媒介如何變遷,作家關注的問題、追求的價值取向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如果把新技術的“新”當成文藝本身的“新”,不免本末倒置。

  “文藝創作既是創作者的個人情感書寫,更是以人民為主體、為背景,積極向上、於民有益的創作。”侯光明舉例說,去年電影市場的“黑馬”影片《戰狼2》起初並不被看好,但最終創造了票房奇跡,其原因就在於這部作品回應了強起來的中國現實,表達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中國人的尊嚴。這是市場的信號,也是時代和人民的需要。加強現實題材文藝創作,就是要增強作品表現對象的當代性,從火熱的現實生活中汲取養分,認識文化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這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