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臨近開幕,其提出的“十萬觀眾進劇場、百萬觀眾在現場、千萬觀眾在線上”理念,已經借由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一系列新技術的運用,實實在在地推動開來。通過線上購買演出門票、預約免費展覽、了解活動資訊,普通市民得以更便利、更直接地參與百余場演出、60余場惠民活動和多項展覽、博覽會。而在線直播、觀眾互動等線上打開方式,還將擴大這場國家級文化藝術盛會的影響力半徑,讓無法親臨現場的網民擁有實實在在的文化藝術獲得感。
如果說“智慧辦節”是本屆中國藝術節的特色之一,那麼“互聯網+”就是凸顯這一特色的重要路徑。“互聯網+十二藝節”的智慧辦節方式,進一步提升了文化惠民的科技含量,帶來了從劇場觀眾到線上觀眾幾何式的數字增長。
在線購票,預約免費看展,還能在線看直播
“互聯網+十二藝節”,首先帶來的是“入口”的便利。本屆藝術節專門構建了票務系統,各地觀眾都能同步實現“網絡購票,線下取票”。多家擁有票務系統的劇場網站與大麥網也同步開啟了網絡購票渠道,延展市民的購票“帶寬”。藝術節期間舉辦的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也為觀眾開辟了專門的網絡預約平台,目前十二藝節官網與博覽會專屬微站上均可免費預約觀展。
“互聯網+十二藝節”也開辟了舞台演出在線直播的窗口,打造“雲上群星獎”。據悉,藝術節期間將對群星獎七場決賽、一場獲獎作品展演及12場基層惠民演出進行網絡直播。在此之前,“國家公共文化雲”和“文化上海雲”等平台將設專欄對群星獎決賽作品進行公益性展示推廣﹔而在直播同時,平台還將開辟群眾評價和反饋通道,通過“群星獎主創說”、微視頻展示花絮等互動方式,進一步加深群眾的參與度。
提升參與度,拓寬受眾面,探索藝術雲端的無限可能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雲端有多少種打開方式?
僅以微信平台為例,記者在微信公眾號“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探索一番,發現其中不僅內嵌購票系統,讓觀眾無需安裝任何應用便能輕鬆購買,而且點擊“文華獎”“群星獎”等相應菜單,便能觀看往屆頒獎晚會、精品節目視頻,還可將感興趣的內容一鍵分享至微信、微博。
進一步在微信搜索,還會發現“文旅之聲”“上海發布”“文化上海雲”等各種平台都結合自身受眾,推送“十二藝節”相關便民資訊。尤其是“文化上海雲”,特別辟出名為“群星之旅”的頁面,邀請市民觀眾拍下欣賞群文演出的精彩瞬間,參與者不僅可以累積積分,還可邀請親朋好友為自己的攝影作品拉票“打榜”,提高百姓的參與度。
用戶所獲積分,可在“文化上海雲”的活動福利頁面參與展覽演出的票務兌換、抽獎。這一系列活動令十二藝節有機融入上海文化生活,進而產生市民文化的乘數效應。
越來越多的力量參與到“互聯網+十二藝節”之中,讓“文化惠民”不隻是服務上海市民觀眾,也為來滬演出團體拓寬演藝市場空間。十二藝節期間,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將迎來新疆藝術劇院的歌舞詩《陽光下的舞步》,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告訴記者,屆時,劇場19萬會員都將通過劇場官網、微信等新媒體平台收到該劇目的詳細介紹,讓習慣到文化廣場消費音樂劇的90後、00後成為新疆歌舞詩的潛在觀眾。記者點擊上海大劇院官網發現,頁面醒目位置已專門辟出十二藝節專區,吸引高價購買西方頂級院團歌劇、舞劇的白領觀眾,期待為民族歌劇帶來當代“知音”。可以說,依托“演藝大世界”的文化區域集聚效應,以及各區、劇場等服務平台高質量運營所積累的忠實受眾,全國各地遠道而來的基層院團、稀有劇種將有望憑實力圈一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