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 > 十二藝節動態
十二藝節動態
科技“魔法”為藝術節帶來化學反應
發布時間:2019-05-14 15:11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解放日報 2019-05-14

  “魔法棍固然強大,神奇還是要魔法師的想象來創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競演劇目《敦煌女兒》多媒體設計師王之綱完成聯排後在微信朋友圈寫道。台上,新技術為傳統舞台藝術插上翅膀,凸顯《敦煌女兒》《追夢雲天》科技劇情﹔台下,“互聯網+”為十二藝節觀眾打開一扇門,足不出戶搶票、看展、觀演,將距離消弭於無形。

  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走進《敦煌女兒》舞台現場,觀眾們會被從天而降的巨大白色景片裝置震撼,形如蒼穹,籠罩四野。在舞美設計劉杏林看來,這片白色有多層解讀,“它可以是劇中主人公樊錦詩傾注一生心血的莫高窟九層塔、石窟,又像無垠的天空。”11米高、8米寬、8米深的白色龐然大物實則隻有100公斤,由分量極輕的鍍鋅方管組成,被進口無縫白布包裹,制造出寫意效果,“戲曲藝術置景不是紀錄片,不能面面俱到,把莫高窟全部搬上來。我們必須尊重戲曲特點,不能堆砌敦煌符號,將演員表演淹沒在其中。”劉杏林說。
  畫龍點睛地運用敦煌形象,也體現在王之綱的多媒體設計中。最新版本《敦煌女兒》在開場、劇中與尾聲增加共計5分鐘多媒體影像,展示敦煌圖景,讓觀眾對樊錦詩研究有更為深刻體認。主演茅善玉表示,“敦煌給人第一印象就是色彩斑斕、美輪美奐,我們要將它的美傳達給觀眾。”白色景片隨著劇情忽升忽降,大佛、飛天等多媒體影像,猶如一張張頂天立地的線描圖時隱時現,絢爛多姿,展示樊錦詩與同事們打造的“數字敦煌”工程。它的素材便來自“數字敦煌”原始數據。王之綱將其根據戲曲舞台需要重新調整,“觀眾來看的是‘戲’,不是電影、電視劇,舞台空間為‘數字敦煌’提供一個全新的開放式的展示方式,它們在劇場中與觀眾們共同呼吸,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追夢雲天》聚焦國產大飛機研發。舞台上150平方米高低錯落的四面冰屏構成一個既現代又科技感十足的戲劇空間,巨幅LED冰屏半懸在空中,與舞台平面呈斜面傾角,大飛機研發數據、圖像等流水般從冰屏“滑過”,“做模型用了兩天,視覺方案構思兩個月,影像制作近三個月。”《追夢雲天》舞美設計師黃楷夫回憶,“那段時間來回看劇本,思考人物和情節,終於得出對空間的感知。”冰屏作為新型LED顯示技術,因去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走進大眾視野,它極大減少結構部件對視線的阻擋,通透率可達85%,影像如同懸浮於玻璃上,因此入選“2018年度科技類十大流行語”。
  《追夢雲天》使用8米×8米、5米×5米、3米×9米、3米×12米四塊冰屏,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它打造的未來感科研空間,一改中國制造業往日“小米加步槍”簡朴印象,轉而大跨步進入高精尖新時代。“大飛機試飛實驗存在風險,因此空間構成是動態的、不平衡的,有一種緊張、壓力甚至可以讓觀眾感覺到危險。”黃楷夫表示,看似極簡的裝置設計,蘊含著技術含量,更是主創團隊反復錘煉的成果,“這是一個挺冒險的設計,有大量看不見的復雜技術在支持。作品呈現的隻是冰山一角,水下藏著巨大的基礎。”
  《追夢雲天》還通過現場影像採集捕捉演員微表情,這是近年當代戲劇借力科技的又一探索。導演胡宗琪表示,此舉將承載角色情感的主體事件放大,實時傳遞給觀眾,“舞台上二十多個演員要表達大飛機研發如此大體量內容,很艱難。這需要主創非常細致地去做功課。戲劇本身不是生活的復制,把劇本通過舞台特有手段表現出來,是我們的責任。”
  模式創新後的巨大動能
  台前,主創團隊夜以繼日打磨,將前沿技術融入舞台,隻為觀眾一聲叫好﹔幕後,“互聯網+”猶如隱形的手,為十二藝節開辟出無遠弗屆的疆域。上海市文旅局負責人表示,“現代表演藝術不可忽視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要善於運用互聯網技術的載體、理念和傳播手段,為整合文化資源,傳播優秀表演藝術產品提供良好機遇。”十二藝節首次構建統一的官方票務系統,觀眾在演出劇場進行窗口購票,還能通過線上票務平台實現一鍵購票,並進行信息查詢,提供一站式的文化演出評價反饋服務。
  用“互聯網+”對傳統辦節業務進行轉型升級和模式創新,從“線下”引入到“線上”,網絡購票隻是第一環。據介紹,十二藝節將打造雲上群星獎,通過“國家公共文化雲”和“文化上海雲”等平台設專欄對群星獎決賽作品進行公益性展示推廣,對群星獎7場決賽、1場獲獎作品展演及13場基層惠民演出進行網絡直播,打造在場、在線、在播的全域化群星獎。“互聯網+”讓遠在千裡外的受眾身臨其境的另一個妙用是十二藝節“線上展覽”,在中華藝術宮舉行的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將有部分展品數字化,借助信息和圖像的力量,使市民足不出戶就能在線上觀看精品展覽。
  高科技帶給演出的變化不止於觀眾看到的舞台,同樣,“互聯網+”不僅僅在於方便買票、看演出、看展覽。工作人員表示,對報名參賽、節目遴選、活動管理、演展排片等業務功能進行信息化管理,利用線上平台的聚集整合優勢形成新的賦能後,再從“線上”協助“線下”,從而形成“線下+線上”的“雙線辦節”共贏驅動發展模式。互聯網+大數據也賦予十二藝節巨大動能:建立藝術節行業數據庫,收集和分析行業大數據,通過採集文化演出、觀展數據,整合多方數據接口,提供全網文化演出統計數據,為主管單位市場監管提供決策支持。
  “在互聯網化和數字產業化的今天,藝術節已不僅僅指線下的辦節活動,雙線辦節模式可將藝術節大數據通過分享、互聯和合作形式方便地輸出,大大擴展傳統會展的內涵和輻射效應以及其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市文旅局負責人看來,“互聯網+十二藝節”加速資源、信息的傳遞、整合和分享,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節日舉行的半個月,“未來,我們將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文化市場發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