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人同時在線搶票,1050張觀摩票7分鐘內訂完,單場決賽票46秒空倉,直播訪問量達276萬人次,雲平台總訪問量超3300萬人次……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幕首日,國家公共文化雲和文化上海雲的數據報告反映出這場文化藝術盛會的熱度。本屆藝術節提出“十萬觀眾進劇場、百萬觀眾在現場、千萬觀眾在線上”的目標,活動覆蓋面和影響力借助互聯網,智慧辦節理念貫徹不斷深入、效果不斷顯現,如何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提升惠民成效、提高服務質量、增收藝術節紅利,成為下一階段的目標。
作為本屆藝術節的重頭戲,兩大國家級獎項——第十六屆文華獎、第十八屆群星獎的評選,共聚集來自全國51台優秀劇目的102場展演、84部群眾文藝作品的7場決賽。其中,部分“十二藝節”演出院團、文華表演獎獲獎藝術家和所有群星獎參賽隊伍將深入基層,開展近60場公益性演出。除展演和評獎外,“十二藝節”還將於5月21日至8月14日,推出全國優秀美術作品、書法篆刻作品、攝影作品展覽3個國家級專業展覽,展出作品超千件,在同一場館同時亮相。5月19日至22日舉辦的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系文創產品首次納入中國藝術節,共有以省(區、市)和各相關行業部門為單位設立的33個特裝展位亮相。
這些內容豐富、體量較大的活動正是“十二藝節”的惠民“主菜”,也是“智慧辦節”的重要載體。
“智慧”辦節首先體現在對“互聯網+”的應用上。本屆藝術節專門構建票務系統,實現“網絡購票,線下取票”。觀眾可使用藝術節官方微信內嵌的購票系統,也可通過承接演出、擁有票務系統的劇場網站以及大麥網購票,藝術節期間舉辦的展覽展會也在“十二藝節”官網與相應網站開設網絡預約平台。
值得一提的還有以“雲上群星獎”為代表的互聯網分會場的打造。今年4月底,群星獎內容專題即在國家公共文化雲和上海文化雲同步上線,專欄推廣群星獎決賽作品,藝術節期間對群星獎7場決賽、1場獲獎作品展演和12場基層惠民演出進行網絡直播。截至5月20日8時,國家公共文化雲、文化上海雲、圓點直播3個平台的總訪問量為3385.1萬,“雲上群星獎”直播總訪問量1477.5萬。於5月18日、19日率先進行的8場惠民演出中,有4場通過國家文化雲和文化上海雲平台直播,總訪問量破百萬。
辦節智慧更融匯於獨特的“設計”中。“雲上群星獎”精心設置內容和形式,如國家公共文化雲專題頁中,豐富內容以綜藝式節目編排形式呈現,專題推出了動態宣傳海報、各地鏈接、最新動態、群星獎簡介、入圍作品、往屆回顧、歷史沿革等內容,分類別、分板塊、分主題進行立體化循環呈現。它還增加了“我與群星獎”“答題闖關”等互動板塊,以及“群星獎主創說”“群星獎背後的故事”,進一步發掘背後的故事,提升了可看度,拓展了線上空間。多個平台開辟群眾評價和反饋通道,通過微視頻展示花絮等互動方式,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參與度。文化上海雲特設“群星之旅”,集納市民拍攝的精彩瞬間,並通過積分制吸引參與者邀請親朋好友為照片“打榜”。用戶所獲積分,可在文化上海雲的活動福利頁面參與展覽演出的票務兌換、抽獎,將“十二藝節”與當地文化消費有機結合,產生了刺激文化消費、豐富文化生活的倍增效應。
另一方面,構建立體推廣模式,國家文化雲、上海文化雲聯手140多家地方文化雲,從中央到省市層層推廣,使群星獎的傳播效應向更深、更廣方向延伸,各地文化單位積極響應,通過PC網站、手機H5等途徑鏈接專題頁面,合力推廣本屆藝術盛會,形成“1(國家公共文化發展中心)+N(各地網站)”的大規模“雲端”宣傳推廣模式,如北京數字文化館、安徽公共文化雲、江蘇公共文化雲、雲南文化雲、貴州文化雲等省市文化雲,通過設置飄窗、海報等方式鏈接國家公共文化雲的群星獎展示專題。文化上海雲採用市、區、街鎮、居村四級文化數字化平台線上同步,聯動傳播的模式,同時結合每一場惠民演出的觀摩票,與各區各館聯動,在現場安排專業人員進行解答、引導和服務。由此,雲上群星獎在更廣范圍內服務基層群眾。
記者在群星獎決賽現場還觀察到,智慧辦節不僅帶給普通觀眾全時全景的體驗,更成為業界關注焦點。每場決賽,“回看”幾乎是每個團隊的固定動作,不僅上文化雲看自己的表現,從中找不足,還關注其他節目的呈現,從中找差距。雲端發布的報道和評論成為前來觀摩的各地群文工作者研判創作趨勢的依據。不少地區的文化管理者表示將把文化雲模式帶回去,探索適宜本地發展的數字文化服務方式,更好地對接群眾文化需求。
隨著“十二藝節”各項活動的開展,相關數據體量必然持續增加,維度更加豐富,依托國家公共文化雲和地方雲的大數據統計系統,用戶數據的深度統計分析尤具價值。智慧辦節折射出的服務理念升級,進一步輻射至公共文化服務和藝術創作領域,將對文化產品生產和供給產生積極影響。(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