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全國主會場活動
全國主會場活動
“群星”齊聚,演繹“天、地、人、心”
發布時間:2019-06-11 14:11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06-11

《看見﹒非遺》展演現場侗族大歌《祖公落寨》表演

  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侗族大歌、南音、京劇、中國書法……“群星”齊聚,光彩奪目。6月7日晚,作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開幕演出,展演《看見﹒非遺》首度集合我國40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成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最大亮點之一。

  展演編排獨具匠心,分“天”“地”“人”“心”四大板塊,金明春、蔡錦鎮、丁凡等多位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登台獻藝,精彩演出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將40個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項目一次性同台展演,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實踐。”展演策劃團隊總導演、國家一級導演閆兵坦言,40個非遺項目分布地區與所屬門類各不相同,尤其是諸如羌年、媽祖信俗、二十四節氣、藏醫藥浴法等難以搬上舞台的項目不在少數。

  第一板塊“天”中,《格薩爾史詩》、蒙古族長調民歌與呼麥表演《金色聖山》、南音《鳳落梧桐》等,曲曲宛如天籟之音,展現中國古人對“天”、生命與時間的思考和對愛與美的理解。第二板塊“地”中,展示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節目《大地的結構》,花兒表演《上去高山望平川》,朝鮮族農樂舞《豐收的大地》等,體現中國智慧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用非遺的畫筆勾勒出多民族原生態的質朴生活情境。第三板塊“人”中,通過侗族大歌《祖公落寨》、中國剪紙與廣東醒師相結合的《剪出新生活》等,觀眾彷佛親臨侗寨,嶺南文化風扑面而來。第四板塊“心”中,古琴藝術、中國書法、二十四節氣相結合的節目《碧澗流泉》,粵劇《上林苑題詩》選段與《決戰天策府》選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透過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生動實踐,熠熠生輝……

  展演策劃團隊編劇、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常務理事曾鳴表示,為了把40個非遺項目呈現給觀眾,主創團隊對它們進行了“復合式呈現”。比如,將剪紙與醒獅相結合,以及把中國篆刻融入昆曲名段《牡丹亭﹒游園》,刻有《牡丹亭》關鍵詞和意象的大型篆刻印章圖案出現在屏幕上,幻化成中國園林畫面背景元素的一部分,古風古韻讓觀眾連連贊嘆。

  主題曲《天地人心》也在展演活動結尾壓軸推出,讓“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據介紹,為了呈現一場聲光電交織的“非遺盛宴”,展演主創團隊專門引入虛擬裸眼3D、鐳射與光束傳遞、全息聲場等高科技手段,舞美呈現更加多樣化和貼近年輕觀眾。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演還有一位“特殊”的主持人——非遺主會場IP動漫形象之一“飛飛”,策劃團隊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其立體呈現在舞台上,以三維虛擬主持人的身份與現場觀眾互動,別具一格,妙趣橫生。

  展演活動還首次推出設計創意來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志的中國非遺保護標志性手勢,傳遞“團結、和諧、細心呵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的核心理念。展演尾聲,“飛飛”與所有傳承者一起帶領全場觀眾做出“非遺手勢”,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文/薛帥 圖/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