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掠影
發布時間:2019-06-10 09:1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06-10

  2019年6月8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文化和旅游部圍繞“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這一主題,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集中開展了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除全國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以外,由國家圖書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等單位主辦的“非遺保護講座月”“非遺影像展”“非遺演出季”等也在北京市和浙江省象山縣次第展開。據不完全統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全國各地舉辦的大中型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有3200多項。為此,本版以圖片集錦的形式精選部分活動予以呈現,邀請讀者一起品讀活動現場的精彩瞬間。

  羊城啟幕,聲動南北

“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展示體驗活動”舉辦

中國文化報記者 盧旭 攝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上,演出的“藏戲+熱貢藝術”《鬆贊干布》。

中國文化報記者 陳曦 攝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上,演出的“昆曲+中國篆刻”《牡丹亭﹒游園》。

中國文化報記者 陳曦 攝

“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展示體驗活動” 現場

中國文化報記者 盧旭 攝

  今年是我國批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15周年,粵劇、南音等25個非遺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今年的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於6月7日至10日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辦。40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齊聚羊城,通過展覽、展演、座談、論壇等系列活動,展現我國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

  此次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廣州市人民政府、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活動舉辦期間觀者如潮,並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一時間聲動南北。

  作為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6月7日晚,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啟動儀式暨主會場展演活動在廣州舉行。來自西藏、新疆、內蒙古、廣東等省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輪番亮相,為觀眾帶來了豐富而鮮活的非遺體驗。

  作為此次活動的重頭戲,“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展示體驗活動”於6月8日至10日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舉辦。展覽將靜態展覽、動態展示、活態展演、互動體驗有機融合,40個非遺項目450件(套)實物展品,精致翔實的圖片、文字和視頻,多位非遺傳承人的現場展示以及與觀眾的“零距離”互動,共同呈現了我國非遺代表性項目深厚的底蘊和恆久的魅力,展示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生動實踐和保護成果。

  與此同時,6月8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有關單位還在廣州市發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傳統工藝振興優秀案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舉辦了非遺保護論壇,邀請非遺保護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研討總結中國非遺保護理念、實踐和經驗。

  此外,廣東省還舉辦了粵港澳粵劇申遺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動、扒龍舟端午民俗活動、非遺體驗季、非遺進社區,以及“非遺課外時﹒進校園百校百場活動”等。

  解密東方智慧,傳遞文化自信

《非遺公開課》上,主持人李思思體驗按民國時期樣式復原的花轎。

中國文化報記者 趙若姝 攝

《非遺公開課》上,新疆莎車十二木卡姆藝術團表演的《且比巴亞特木卡姆》選段。

中國文化報記者 趙若姝 攝

《非遺公開課》之《提線精粹》 ,展現了木偶戲與書法融為一體的精湛技藝。

中國文化報記者 趙若姝 攝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聯合制作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於6月7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黃金時段精彩開講。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支持項目,此次《非遺公開課》在呈現非遺精品的基礎上,鎖定“中國非遺 東方智慧”主題,時長共90分鐘,涉及包括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等在內的近20項非遺項目。

  主持人李思思擔任“課代表”,分別邀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品晶、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清華大學教授常沙娜和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酈波4位主講人和11位嘉賓,聯袂完成“求木之長”“厚德載物”“薪火相傳”“上善若水”四個板塊的非遺教學,以專家講授、非遺展演、嘉賓互動、現場體驗等方式,生動呈現非遺傳承發展的鮮活實踐,詮釋中國非遺蘊含的東方智慧。

  影像非遺,記錄中國實踐

非遺影像展非遺活態展示區現場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供圖)

傳承人在非遺影像展現場展示竹刻技藝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供圖)

  6月7日至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浙江省象山縣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縣開幕。

  非遺影像展於2018年首次舉辦,今年是第二屆。本屆非遺影像展的主題為“非遺影像 中國實踐”。主辦方共征集到260部作品,較上屆增長了30%,並且影片主創團隊的年齡結構、專業構成呈現出年輕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經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組委會共選出主題鮮明、內容翔實、表現力出眾的入圍影片30部(套),並在活動期間集中展示展映。影片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口頭傳統、表演藝術、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多個類別,集中展示了非遺千姿百態的風採,也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此外,本屆非遺影像展首次嘗試增設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青年創作短片”和“浙江非遺影像”3個展映單元。

  除非遺影像展外,學術座談會和高校學術展映等活動也同期舉辦。10余位民間文學、民俗學、電影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入圍影片的主創團隊,圍繞“從文本到影像——當下口頭傳統類非遺項目的保存與研究”“節日民俗事象的影像詮釋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與傳播”三大主題展開學術研討,通過思想的交流碰撞,研討如何用鏡頭捕捉、記錄非遺的獨特魅力,以及進一步加強非遺的影像傳播。

  古琴昆曲,雙璧同輝

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的後台

(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供圖)

《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上的古琴表演

(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供圖)

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昆曲表演現場

(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供圖)

  5月31日至6月6日,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於北京恭王府大戲樓和中山音樂堂上演。該活動由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共同主辦。

  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多年來秉承關注、挖掘傳統,傳承、推廣經典的學術宗旨,不屈就媚俗、不盲目求新,於每年非遺演出季力邀昆曲院團、名家和當今琴壇泰斗進京展演,頗受觀眾喜愛和社會贊譽。今年,他們在6天時間內組織了3場昆曲和4場古琴專場演出,亮點紛呈。

  本次演出季中,蘇州昆劇傳習所帶來仲振奎《紅樓夢傳奇》中的《葬花》《聽雨》與吳鎬《紅樓夢散套》中的《焚稿》《訴愁》,合為四折,取名《紅樓夢傳奇》,共同演繹《紅樓夢》的經典場面。

  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作為該項目保護單位之一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繼承和發揚古琴藝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該院庋藏的92張琴,由唐代延至民國,數量上堪稱國內唯一。為傳播推廣“讓古琴醒來”的保護理念,中國藝術研究院與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在此次非遺演出季期間舉辦了兩場《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從中國藝術研究院珍藏古琴中挑出唐琴1張、宋琴1張、明琴3張,通過知名琴家戴曉蓮、林晨、巫娜、楊春薇、黃梅的演奏,重現千百年前的琴音,同時結合學術講演等方式,體現“讓古琴醒來”的意義。

  講座月,“閱”非遺

《端午詩詞音樂會》上表演的童韻聲聲《端午民謠》

中國文化報記者 李佳霖 攝

《端午詩詞音樂會》上,北京聯合大學德馨吟誦社表演的《夢蘭亭》。

中國文化報記者 李佳霖 攝

《端午詩詞音樂會》上,琵琶演奏家吳玉霞在演奏《龍船》。

中國文化報記者 李佳霖 攝

  “五月五,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6月6日,《端午詩詞音樂會》在小朋友們清脆的童謠聲中熱鬧開場,正式拉開了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系列活動的序幕。

  在此次活動上,北京師范大學實驗中學豐台學校吟誦團、北京聯合大學德馨吟誦社等以吟誦、舞蹈、演奏的形式藝術化地呈現了《橘頌》《夢蘭亭》等經典古詩文﹔古琴演奏者張罡熙、吳寒先後演奏了名曲《離騷》和《山居吟》,琵琶演奏家吳玉霞為觀眾開展了名為《琵琶音樂賞析》的主題演講……

  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於6月6日至7月19日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陸續推出6場活動。除《端午詩詞音樂會》外,還將推出4場專題講座和1場特別活動。巴莫曲布嫫、梁力生、杭侃3位非遺研究學者將圍繞中國非遺保護實踐與可持續發展、傳統民間舞蹈與現代社會、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等話題開展專題講座﹔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金榮將登台介紹精細木作技藝與紅木文化藝術,探討傳統技藝如何融入現代生活。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將以“第三屆老北京非遺趴——了不起的曲藝”作為收官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是國家圖書館於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推出的活動品牌。該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國家圖書館共同承辦,至今已陸續舉辦了100余場非遺專題講座和展演活動,成為社會大眾學習非遺知識、參與非遺保護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