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我國所有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首次集中展示
發布時間:2019-06-11 14:2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06-11

黎族紡染織秀展示

 

“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展示體驗活動”吸引大批觀眾

  一張採用銅鑿剪紙技藝制作的創意門票、一個首次推出的非遺保護標志性手勢、一首關於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主題曲……6月8日至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廣州市人民政府、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的“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全國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帶給人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

  今年是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成為締約國15周年。在這樣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40個項目齊聚一堂,通過展覽、展演、座談、論壇等系列活動,展現我國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展示我國為國際社會所貢獻的中國經驗,展望新時期非遺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意義非凡。

精彩的木偶戲表演吸引了眾多小朋友的目光

40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齊聚展覽現場

  回首這15年,我國認真履行締約國責任,在充分尊重《公約》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摸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非遺保護道路。在此次展示體驗活動中,40個項目450件(套)實物展品現場展示,多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與觀眾零距離互動,呈現出我國非遺項目多元的面貌、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形態和恆久的魅力。

  此次展覽最大的亮點是以“情景化、體驗化、專題化”的設計思路,使觀眾穿梭於非遺的“活態”場景之中,打破台上與台下的界限,詮釋“見人見物見生活”。

  身臨其境感受非遺之美

  展覽嘗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遺的標准分類基礎上進行一次“藝術創作”。分為“天籟之音”“天工匠心”“天人合一”3個單元。每個單元都以一件有設計感的藝術裝置導引觀眾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走進“天籟之音”,蒙古族長調和呼麥在展廳中響起﹔移步換景,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演員興致勃勃地表演起十二木卡姆﹔轉過頭,甘肅、青海、寧夏等地花兒那質朴又熱烈的歌聲傳來﹔再往裡走,一出京劇《三岔口》演得正熱鬧﹔轉入後台,粵劇演員正忙著上裝……在欣賞美好的傳統音樂、美妙的表演藝術的同時,展區著力營造和還原非遺項目的文化氛圍,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天工匠心”板塊聚焦傳統工藝。江蘇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現場織錦,演示手工挑花之道。中國桑蠶絲織技藝、黎族紡染織繡技藝等不同的織繡流派營造出絢麗的錦繡園地。感受木結構、木拱橋、水密隔艙的營造智慧,領略中國篆刻、中國書法的典雅魅力,一睹宣紙的制作歷程,還有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交相輝映,龍泉青瓷、熱貢藝術、中國剪紙的匠心獨運……都讓觀眾贊嘆不已。

  “天人合一”板塊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展現史詩的英雄情懷,如格薩(斯)爾、瑪納斯、媽祖信俗、赫哲族伊瑪堪等﹔第二部分展現民族智慧,有中國珠算、二十四節氣﹔第三部分展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呈現了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等項目。這一展區尤其強調參與性與儀式性,如二十四節氣、端午節等項目,觀眾積極參與其中,更深入地了解我國勞動人民認識自然、運用自然的處世哲學與生活智慧。

  中國實踐展現當代價值

  將非遺中蘊含的東方智慧、人文價值表達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展示出來是非遺傳播的核心目的。今年展覽體驗活動從3個方面生動詮釋了中國實踐。

  展覽不僅對40項非遺的歷史背景、傳承方式、價值意義與保護成果進行了全面梳理,更像是各個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與觀眾的一次大聚會。“來看展的有新朋友,但也碰到了不少的老朋友。”赫哲族伊瑪堪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寶臣說,過去參加非遺展覽展示活動,很少有觀眾了解伊瑪堪是什麼項目,這次在廣州,言談之中吳寶臣發現有不少人已經對伊瑪堪非常熟悉,這讓他有點激動。“這是對我們的保護傳承成效最好的證明。”他說。

朝鮮族農樂舞展示

甘肅省岷縣花兒展示

觀眾現場體驗皮影戲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金明春回憶:“當年拍攝項目申遺片時,找30位能跳象帽舞的人特別困難,如今組織3000人跳象帽舞都不是難事,通過十多年來的挖掘、保護和推廣,在延邊的鄉鎮、社區設立的象帽舞培訓基地就有30多個,在朝鮮族群眾中的普及度非常之高。”

廿四節令鼓表演

小朋友現場制作算盤

  此次展覽的一大特色是設置了非遺深度體驗專區,親手搭建木拱橋模型、拆開水密隔艙福船模型的船身了解其中的奧秘……為期3天的展覽活動,20余場工藝體驗課堂讓觀眾了解了項目的歷史、技藝的精巧之處,更從中領會了祖先的智慧,體悟到傳承的意義。幼兒園教師管紅球說:“從絲線到美麗的織錦,這樣的體驗展示活動是孩子們接觸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生動和鮮活的課堂。”

  活動開幕當天,主辦方還發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案例和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這些案例為指導行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

  當端午節遇到遺產日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相遇,本次展覽室外部分的設計思路也將端午的節日節俗和舉辦地廣州相關聯,確定了“端午印象﹒廣州”的室外活態展示活動。比如,此次展覽的策展團隊在展廳外布置了兩通鼓:第一通為廣東醒獅鼓,在引路獅的引導下觀眾進入會場,同時配合鼓聲進行高樁舞獅表演﹔第二通鼓為龍舟鼓,呼應當地端午節扒龍舟的習俗。這些具有嶺南非遺元素的活態展示為觀眾勾勒出廣州印象。

  為了配合主會場活動,廣州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遺體驗季活動,包括“遇見廣式生活——廣州非遺開放日”“你最識玩——廣州非遺體驗游”以及各區奉上的精彩非遺展示活動和端午扒龍舟盛會。(文/王學思  圖/陳曦 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