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各地活動
各地活動
子承父業 轉型升級
——山西剔犀傳承人何鵬飛的創新嘗試
發布時間:2019-05-31 09:2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05-31

  剔犀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何俊明是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人,15歲便進入新絳縣工藝美術廠工作,通過多年積累,掌握了剔犀產品的全部工藝制作流程。上世紀90年代工藝美術廠停產後,何俊明創辦了黃河雲雕廠並且注冊了“絳州”剔犀這一品牌,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新絳剔犀三大知名品牌之一。

  何俊明的兒子何鵬飛,從初中便開始學習簡單的裱胎、繪圖的工藝,周六日和寒暑假在家裡的工廠干活。2008年,從太原理工輕紡美術學院(現太原理工大學美術學院)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第三年合並入平面設計專業)畢業後,他回家跟隨父親系統研習剔犀工藝,並逐漸接手了企業的生產管理工作。

  父親對何鵬飛提出“三不變”原則,即“不改變原料、不改變技藝,不改變藝術價值”,何鵬飛始終嚴格遵守。為了應對市場上天然大漆等原料質量下降或摻假的情況,他與漆農合作,在山西左權、雲丘山和陝西韓城3個地方輪流採漆,以保證質量。他每年隻採集一個地方的大漆,給其它兩地的漆樹2年的休養時間。而木胎雕刻、硍朱、磚灰、夏布或麻布的配比和使用也嚴格遵循古法。

  黃河雲雕廠佔地面積1畝左右,雖然年產值達500萬元至600萬元,但仍然沒有財力去擴大廠房和展廳,主要原因是收入不穩定。比如,制作一套剔犀書櫃需要兩年時間,在這兩年內是沒有收入的,直到完成並賣出去才能收回前期成本。此外,工廠的利潤多被投入到再生產中,制作成灰胎或漆胎,以備日後使用。

  在父親的熏陶下,何鵬飛一方面沿用古法,對工藝流程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在產品的形制、功能、紋飾、色彩和胎體等方面,積極研發符合現代審美情趣的高端生活用品﹔同時,積極思考既可降低成本,又能保留核心工藝的方法。

  研發傳統工藝產品需要高度凝練剔犀工藝的本質和元素。剔犀工藝體現在特殊的刀法造成的紋飾上。何鵬飛將原來依附在器物表面的紋飾單獨提取出來,形成獨立的審美元素,並衍生做成飾品,如戒指、鑰匙扣、挂墜等,使得剔犀的“烏間朱線”脫離了器型,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也降低了消費門檻,增加了剔犀工藝走入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何鵬飛的創新還體現在採用多種胎體上。古代剔犀以木胎為主,現在則有陶胎、瓷胎、金屬胎,實現傳統工藝“1+1>2”的效果。2015年,何鵬飛在清華美院非遺研修班上結識了其他的非遺傳承人,並與他們合作制成一批創新產品,例如,與浙江婺州窯傳承人陳珩合作的大茶盤,使青瓷與大漆各顯其美﹔與雲南建水紫陶傳承人田靜合作的哈尼茶儲,使紫陶與大漆兩種材料相得益彰,渾然天成﹔與安徽徽州犀皮漆傳承人俞鈞鵬合作的剔犀皮盒,在質地厚重和色彩變化間形成美妙的對比﹔與浙江嵊州竹編傳承人呂成合作的扇形盒,將竹胎與大漆緊密結合﹔與青海銀銅器傳承人何滿合作的茶杯,一問世即被搶購一空。

  何鵬飛還探索發展了“何漆坊”品牌,嘗試研制了一批限量版、個性化、實用型的剔犀產品,如茶杯、香爐、首飾等。由於產量小、價格高,何鵬飛主要通過個人微信號發布產品。大部分新品發布後不過數十分鐘,就被搶購一空﹔而反響不熱烈的產品,也會及時停止制作或加以改進。通過這種低成本的網絡營銷方式,何鵬飛對市場需求有了近距離了解,“何漆坊”品牌設計研發和手工制作水平不斷提升,逐漸成為黃河雲雕廠的主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