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各地活動
各地活動
專注於“藍”的深度開發
——桐鄉豐同裕染坊的生產與經營
發布時間:2019-05-31 09:2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05-31

  歷史上,中國傳統工藝行業曾經涌現出許多名揚四方的老字號,但是到了當代,這些老字號大多衰落或消失了。“豐同裕”藍印花布染坊卻相對幸運,這個百年老字號雖然曾毀於近代的戰亂,但在半個世紀之後又得以恢復,走向復興。

  如今,這家老字號的當家人叫哀警衛。2003年初,哀警衛在浙江省桐鄉市恢復、重建了豐同裕染坊。染坊佔地22畝,建筑面積8200平方米,內有博物館、展示廳、銷售廳,觀眾可體驗制版、拷花、扎染、蠟染、草木染色、手工制作等藍印花布的生產工藝流程。與老豐同裕“管賬、司務、店員、學徒”的人員配置相比,現在的豐同裕染坊更接近現代企業的運營模式。豐同裕建立了集設計、生產、銷售於一體的較為完善的企業結構,形成了近百人的穩定團隊,其中,設計部門有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國內一流藝術設計院校的人才。從刻版、刮漿、下靛、浸染、刮灰到水洗晾晒,所有的工序都在染坊中完成,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產鏈。

  除了穩定的人員、現代化的工藝技術外,藍染的生產條件也與以往大不相同。老話說,藍印花布有“三不做”:黃梅天不做,濕氣重﹔夏天不做,石灰、黃豆等防染劑容易腐敗﹔冬天不做,水溫過低,不宜染色。現今,生產環境可以用空調等設備進行除濕、制冷、加熱等,保證了藍印花布隨時處於最佳生產條件。

  以上涉及的僅僅是布匹染制的過程。一件衣服等成品的制作完成,從染料的研制到布匹的加工,涉及不同的工序和工藝,有較長的生產鏈條。豐同裕從染料萃取、染色處理,到面料加工、成品上市,都在嘗試構建自己的技術體系,從而把握整個生產鏈條。事實上,植物染料研發的成本遠遠高於回報,可豐同裕依然堅持研究符合自己要求的染料和面料,從植株品種的選育抓起,嚴把質量關。目前,該染坊已手工配制出96個色階的藍色,其中肉眼可分辨的由淺至深的10個色階的藍顏料,已可以批量生產並應用到各類產品中。在顏色實驗過程中,哀警衛的研發團隊借鑒了日本的藍染經驗,但並沒有照單全收,而是建立了自身的色彩體系。

  此外,哀警衛還派專人探訪、聘請浙南的民間藝人作為技術人員,收集整理流落民間的彩色拷花精品,通過分析彩拷花版、制作工具、設計紋樣和色彩,恢復和發展了彩拷工藝。經過不斷研究和開發,豐同裕研制出系列彩拷絲綢方巾,受到市場好評。此外,豐同裕通過博物館和體驗館建設,成為旅游景區內的熱門景點。

  桐鄉市豐同裕藍印布藝有限公司於2003年成立,成立以來,一直重視品牌建設,“源於自然,根於傳統”是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為了更好使用“豐同裕”這個百年老字號,公司首先在2004年12月注冊了“豐同裕”商標,把廠名和商標統一起來,確定企業標識、色別,並統一了包裝和店飾,樹立全方位、立體式品牌意識,在消費者心裡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豐同裕的產品銷售分線上和線下,線上銷售主要依靠獨立網站和微店“草木染”,實時更新最新產品,輔之以同名的“草木染”和“豐同裕”微信公眾平台進行工藝、文化、產品等方面的宣傳,並開展行業對話活動,使得豐同裕這一品牌有了更大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