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中國藝術研究院(以下簡稱“藝研院”)院長、黨委書記韓子勇同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圍繞非遺保護工作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這一課題開展調研,院黨委紀檢監察辦公室、院辦公室、人事處等部門負責人陪同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羅薇及本部門工作人員共13人參加調研座談。
羅薇介紹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內設各機構負責人簡要介紹了所負責的具體工作。
韓子勇指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經中央編辦批准成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機構,承擔著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具體工作。真正承擔起中央編辦賦予我們的任務,還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切實發揮國家級非遺保護中心組織協調的作用。非遺保護工作不僅僅是發表理論文章、出版專業書籍,更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以前由藝研院承擔的工作一部分由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來做,一部分由中國民俗學會來做,要從中心自身找原因,服從服務於文旅部對非遺工作的領導,多爭取上級支持。作為最早建立的非遺保護機構,對《公約》研究不夠,舍“道”而重“技”,是一個突出問題。要借鑒中國民俗學會的工作模式,增強戰略眼光,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始終把中編辦賦予我們的職責細化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中,結合部黨組新批復的藝研院新“三定”方案,定好標准規則,擔起組織者、協調者的擔子,做好組織方案,精心組織調研,把專家組織起來,發揮更大作用。
二是要創新工作方法,推動職能轉型升級。按照新“三定”方案,部裡成立非遺司後,要思考轉型,雖然過去做出很大成績,不能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藝研院各研究所都具有非遺保護和研究職能,要打通與各研究所的關系,舉全院之力做好非遺保護工作,使非遺保護中心成為專業化的統籌協調機構、國家級的數字化非遺信息庫。要關注有關非遺各學科、各門類深層次的問題,成為一個有思想和採集思想的機構,成為部領導、非遺司、非遺機構的參謀部,改變別人認為藝研院是培訓機構、承辦展覽機構的看法。用好我們掌握的資源,搞一套制度程序辦法,從程序、方法、組織流程上細化非遺保護工作,既不能有行政化思維,也不能陷入具體事務中。要對某一類工作有判斷和規劃,梳理面臨的形勢、存在的問題、措施建議等,規劃組織對非遺保護的研究,成為有效的組織者、制度的咨詢者、方法手段的研究者。
三是合理設置崗位,組織做好各項非遺具體工作。思考設置非遺保護專員崗位等措施,不斷強化專業組織能力,建立健全引人用人機制,把精通專業、年輕有為、踏實肯干,外語能力強、熟悉相關政策程序的業內人士吸引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來,集中專業的人做好專業的事。建立非遺保護專家庫,公開推薦招錄有影響力的專家入庫,研究制訂科學有效的工作和運行機制,切實把專家組織起來。突出抓好理論研究工作,無論是非遺保護的政策問題、理論問題、實踐問題,還是發展面臨的挑戰和隱憂問題,都組織專家研討,做好信息研判,從各方面綜合考慮分析。對於聘請的專家,要加強工作的宏觀指導,而不能聽之任之。
四是要始終佔領非遺保護工作信息數據的制高點。非遺保護中心與藝研院合二為一,具有很強的戰略地位,要樹立非遺保護大格局戰略,把非遺保護納入全院工作,建立主動協調機制,用好我院資源,把各所的成果、資源集中起來,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覆蓋面更廣。要振作精神,適當做減法,把工作做精做細做高端,分析形勢、搞准定位、集中火力、抓好落實。信息中心要站立信息制高點,抓住數字化浪潮就能贏利未來。認真梳理信息收集的通道、方法、模式,把它都利用起來,建立和發布非遺保護項目信息搜集標准,把信息化的平台做大做強,擴大影響力,讓大家都願意把資源上傳到藝研院信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