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系列活動 > 我的國圖故事征文
我的國圖故事征文
國圖琴緣
發布時間:2019-09-05 22:09 來源:國家圖書館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國家圖書館 2019-09-05

  趙漢青

  2017年一個秋日的傍晚,下班後我匆匆趕往國圖,赴一場夢回北宋的穿越之旅——舞台劇《聽琴》跨界融合古琴與戲劇,它以傳世名畫《聽琴圖》為時空隧道的站台,以古琴為紅線,演繹了一段宋徽宗與李師師之間的傳奇故事。

  走出地鐵站,看到國圖藝術中心的台階和長廊,驀地想起,多年以前第一次聽琴,正是在這裡。記得那是一個夏日的午後,我來國圖聽一場古琴音樂會。那時,甚至不知道古琴有幾根琴弦,隻是對高山流水,廣陵絕響的意境心向往之。說實話,一場音樂會下來,並沒有聽出個所以然,也不覺得琴曲的曲調有多動聽,隻覺得這琴聲,古韻悠遠。散場後,觀眾們陸續離場,我卻不舍離去,似乎還想要在這余音回旋的空氣裡捕捉些什麼。有幾位觀眾走上台去,圍著演奏家,熱烈地交談著,我湊到前排的座位上,繼續逗留。一個姑娘湊到近前,和我攀談,還記得當時我說自己是第一次聽琴的門外漢,她說對古琴“就是喜歡”。興許是她聽完音樂會,滿心歡喜,想找個知音一吐為快,可惜隻碰到我這麼個丈二和尚。

  第一次聽琴的那一年,我剛剛大學畢業,離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土,感覺像是離了籠的小鳥,急不可待地扑騰著翅膀,想要飛到這裡看看,飛到那裡瞧瞧——那些我在籠子裡曾多少次遠遠眺望過、臆想過的這裡和那裡。第二年,我振振翅膀,飛到了更遠的地方。就像一本書裡描寫的那樣,濃度不均勻的高錳酸鉀液體中的高錳酸鉀分子,充滿了“行走”的欲望,但卻沒有特定的方向,不斷地改變著路線。

  再次回到北京,已是數年以後,自以為找到了路線,卻發現陷入更深的迷失。於是,病倒了。病中的人,總會在心裡編織一串願望清單,想著等病好了,要做這做那,要過更健康的生活,要讓夙願得償。於是,病好後,我開始了古琴的學習。其實,多年來,古琴並不在我的播放列表裡,然而心裡總隱隱翻騰著一個揮之不去的意象——劍膽琴心。

  經過幾番比較,我選擇了國圖藝術培訓中心的古琴培訓班,國圖品牌讓人放心而且價格也經得起比較。老師名叫美,人也美,大大的眼睛,纖長的手指。剛開始學琴時,還沒有買到琴,爸爸便找出一塊木板,釘上長釘,拴上七根粗棉線,我每天晚上便抱著這塊木板撥弄一陣,體會抹挑勾剔的手感。老師很負責,還在自己家裡為我們組織了樂理補習班。她在鋼琴上彈出音階,讓我們跟唱。“要唱出來,不是讀出來。”老師對我點名指正。我突然心中一動,哆唻咪發嗦啦西,原來我一直是在念誦,而不是歌唱,歌唱是要把聲音放出來,去擁抱旋律,樂音就在那裡,要讓你的聲帶去迎合,去共鳴。

  當時,國圖培訓中心正在裝修,每周六都要去解放軍軍樂團上課。兩個多月跑下來,我認識了基本的減字譜,可以彈幾段簡單的曲調,算是初識了古琴。之後,有時自己對著譜子一個音一個音地往外蹦,也去過其他琴館跟別的老師學習。每次學新曲,開始聽的時候,似乎並不得其中韻味,等到自己上手彈了,就不再是在外聽曲,而是被裹挾到曲調裡面,時常會被某個樂音、某個片段觸動。就像《小王子》裡狐狸關於“馴服”的解說,在反復的摩挲之間,她便成了我的曲子。但其實並不總是我的,時常是學了新的,忘了舊的,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真是一點都對付不得。

  每次來國圖借書還書,路過大門口的售票點,目光總會不自覺地被五彩繽紛的演出海報所吸引,節目很豐富,涵蓋古今中外,而且價格還很親民。後來我發現這裡不隻有演出,還有講座,不僅有線下的互動,還有網上的公開課。我還驚喜地發現了公開課“道法自然,天地同和——論古琴的文化精神”的主講丁承運老師來自我的家鄉,這更是讓我倍感親切。通過課程,更多地了解了古琴在歷史傳承中的人物故事和文化內涵,還見識到了傳說中的琴瑟和鳴,可謂大開眼界。

  對我而言,國圖曾經是藏有滿架滿牆書的知識殿堂,我徜徉其間,每打開一本書,就彷佛是推開一扇窗,讓一縷清風拂進庸常而逼仄的現實時空﹔而一張琴則引領我翻閱過層層書架,慢慢進入一個不斷拓展著的樂園,它全方位地打通了與各個感官的通道,讓你有得看,有得聽,可以動手體驗,可以參與交流。如同一家各色菜式齊備,食材豐富新鮮,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廳,當需要精神食糧時,我便會想起國圖。

  節選:

  如同一家各色菜式齊備、食材豐富新鮮、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廳,當需要精神食糧時,我便會想起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