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0全國兩會 > 代表委員話文旅
代表委員話文旅
全國人大代表孫艷玲:非遺進景區 旅游添活力
發布時間:2020-05-24 18:5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5-24

  5月19日是第十個中國旅游日。今年的旅游日與往年不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各地不僅推出了多項惠民政策吸引旅游消費,還紛紛著力推動非遺文化走進鄉村、景區,切實提升游客體驗度和獲得感。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江蘇省宿遷市的市民在杉荷園景區近距離欣賞到丁嘴跑驢和大興旱船兩個省級非遺項目,兩支浩浩蕩蕩的舞蹈隊伍成為景區亮麗的風景線。所到之處,眾多游客被深深吸引,表示多年未現場觀看到這些地方民間瑰寶。

  無獨有偶,位於黑龍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赫哲旅游度假區通過舉辦“情醉多彩赫鄉——文化村迎賓節”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景區活動,將赫哲文藝表演、伊瑪堪小院情景說唱、赫哲婚俗體驗等多項活動帶到游客身邊,深受游客喜愛。

  隨著民眾欣賞水平的提高,游客正在由過去的看風景向看文化轉變。景區文化底蘊深不深,文化故事講得好不好,成為能否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伴隨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非遺融入旅游的重要意義在於它不僅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更是作為提升旅游景區品位的重要元素,既有效延伸了旅游產品鏈,提升旅游檔次和品位,也讓非遺項目得到了活態傳承,有助於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

  如何讓非遺成為景區的點睛之筆?全國人大代表、滿族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孫艷玲的家鄉——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鏡泊湖、雪鄉等知名景區每年都會吸引數以萬計的游客。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靺鞨繡這項古老的技藝,孫艷玲先後在牡丹江市區和鏡泊湖景區建立了兩座靺鞨繡博物館。幾年來,博物館的展品從幾百件增加到數萬件,小小的博物館成了傳播當地歷史文化的“大講堂”。

  在疫情防控期,如何打好“非遺+旅游”牌,孫艷玲建議,政府應加強對非遺的傳承保護力度,把它作為當地特色文化旅游項目加以深度融合,立足當地各主要景區特點,重點做好非遺進景區的配套設施建設,在主要景區或城市內規劃建設非遺博物館或展示館,國家給予一定的免費開放經費補助。

  談到非遺項目進景區的具體舉措,孫艷玲說,一是可以組織適合展示的傳統美術類和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在非遺博物館或展示館內展出,吸引游客參觀﹔二是通過給予一定的補貼,組織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制作和展示,吸引廣大游客現場參與互動。三是對當地非遺類旅游商品進行創新研發,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非遺旅游產品,既能銷售當地非遺文化創意產品,又推介了地方特色旅游。

  在孫艷玲看來,非遺進景區要保持地域性和原真性,突出鄉土文化,形成展示、游覽、購物、旅游服務體系,才能真正將非遺類的旅游產品融入景區,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理念。

  如何挖掘非遺作品中的特色,孫艷玲認為,要依托當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文化資源,借助先進的聲、光、電科技手段,創作非遺項目的駐場演出,將適合表演的非遺項目融入其中,帶領游客體驗鄉風、鄉情、鄉愁,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體驗性和參與性,讓游客切身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在主要景區內展示民俗禮儀類非遺項目,增強針對性、趣味性和當地群眾及游客參與度,集聚人氣,拉動消費。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舞台展示活動,激發游客熱愛、關注和參與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熱情,提升當地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讓非遺走出去,離不開好的宣傳策劃。孫艷玲建議,除了以“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等重大活動為契機,以報紙、電台、電視等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為傳播平台,向社會宣傳普及非遺知識,還要與旅游商品研發中心合作,對當地非遺旅游商品進行創新研發,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非遺旅游產品,推進“隨手禮”在景區銷售並全面上線,通過互聯網銷往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