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0全國兩會 > 代表委員話文旅
代表委員話文旅
全國人大代表閆傲霜:雄安三歲 鄉愁千秋
發布時間:2020-05-24 18:51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5-24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作為北京新“兩翼”之一的雄安新區,在規劃建設中如何不忘“鄉愁”,格外重要。對於這座新城的規劃,習近平總書記一再諄諄告誡:“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後再開工建設,不要留歷史遺憾。”這份耐心給雄安建設以方向和信念,深嵌於雄安的基因。雄安用兩年勾勒未來之城的藍圖,一筆一畫繪出“千年大計”的“施工圖”,積蓄破土的力量。2019年起,雄安啟動建設,如今已經進入大規模開工建設階段。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致公黨北京市委主委閆傲霜一直關注雄安這座充滿朝氣的新城,她將目光投向歷經歲月洗禮的參天古樹、刻滿民族奮斗史的故道遺址和那些生長在文化深澤中的非遺技藝,思考著這片土壤要如何留存寶貴的文化印記。

  2019年全國兩會,閆傲霜提交了關於在雄安新區開展鄉愁文化保護與利用示范的建議,提出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載體,在新區建設中應發揮歷史、社會、文化和情感的復合價值。一年過去,她對建議的辦復結果非常滿意,對雄安的關切已在一次次實地調研中深化、內化為參與者的責任,而她與雄安的共鳴還將延續。

  一份飽含文化情懷和歷史耐心的建議

  這份建議飽蘸著深沉的文化情懷。閆傲霜的思考之所以很快成形,是因為經過了一年半的醞釀。這段時間正是雄安規劃最重要的階段。

  那是2017年,雄安新區發展方向定位、規劃編制等工作已到了關鍵攻堅階段。此時,閆傲霜與雄安產生了直接互動。受雄安管委會委托,當年8月19日,“雄安新區城市生成與發展專家研討會”舉辦,閆傲霜發表了題為《設計之都的啟發》的演講,並建議雄安新區借鑒北京設計注重文化與科技、歷史與現代相融合的特質,堅持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緊密結合,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條建議拓寬了雄安的設計思維,得到了河北省與新區政府的高度認可。10月,致公黨北京市委和新區管委會正式簽署“雄安新區‘數字創意’特色小鎮(園區)概念設計”課題研究協議,擔任課題組組長的閆傲霜組織召開了7次深度研討會,並帶隊多次赴雄安實地調研。

  創新、生態、開放是主基調。課題組跨界融合展開持續深入研究的同時,雄安新區的規劃設計也在一刻不停地進行。2018年1月13日,中期成果報告完成時,課題研究成果與雄安的整體戰略思考高度契合。2018年5月18日,“雄安新區數字創意小鎮概念設計課題”結題座談會上,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表示,該課題研究是目前雄安新區眾多研究課題中最具有價值的高質量成果之一,具有高度創新性和前瞻性。定位之精准、內容之專業,讓人難以想象其主導者是一位長期從事輻射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工作的學者型官員。

  閆傲霜的底氣不僅來自科研工作形成的嚴謹之風,還源於她在城市宏觀規劃上的實踐經驗——2012年5月17日,北京正式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閆傲霜作為市長指定聯系人,負責北京申報“設計之都”的組織工作。

  這次跨行業、跨領域的工作,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果,為新區規劃提供了支持。這一過程中,雄安的一項工作又大大啟發了閆傲霜的思考。2018年初,雄安成立專班,精心組織“記得住鄉愁”專項普查,區、縣、鄉鎮、村、組五級聯動,參照文物普查的方法和步驟,摸清了新區鄉愁文化基本底數,一批承載著新區人民集體記憶、飽含新區傳統文化基因的鄉愁遺存被登記造冊、建檔存根,在完成文物普查工作後又組織開展了“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並著手委托相關單位編制《雄安新區“記得住鄉愁”遺產保護專項規劃》,這就意味著將文化傳承直接繪進了新區規劃圖,意義重大。由此,閆傲霜更加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她認為,“規劃先行”體現新區之新,落地有歷史文化根基更見理念之新。閆傲霜敏銳地捕捉到“鄉愁文化保護和利用”是能夠帶來深遠影響的“雄安樣板”之一。

  圍繞“鄉愁文化”,閆傲霜與團隊展開新一輪深入調研,致公黨中央還專門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深入研討。及至2019年兩會建議提交之時,雄安開始由以規劃為中心轉為以建設為中心,一磚一瓦都關乎未來發展。閆傲霜說:“建議隻是起點,其發揮作用的關鍵還在於政府與產學研各界在協同工作等方面的積極作為。”

  建議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視

  保護和利用好鄉愁文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以人為本”等理念,推動文化創新性發展……產學研與政府面對的工作基礎和對象一致,理念相通。難點在執行層面:如何處理有限的土地資源利用與文化遺跡保護的關系?如何讓征遷安置和鄉愁保護實現“兩促進兩不誤”?閆傲霜認為,城鎮化發展中“文化城市建設”能走多遠,考驗著各方應對這一全國城鄉建設共性問題的智慧和默契度。她建議,將雄安新區鄉愁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納入雄安的城市規劃建設中,使其“底數更清、辦法可用、操作可行、長久有效”。

  這份建議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重視。在主動與閆傲霜面對面深入交流的基礎上,文化和旅游部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多次赴雄安新區實地調研並召開座談會。深入、細致的建議在辦理過程中又進一步促進雄安新區鄉愁文化保護優秀實踐個例的搜集整理,推動了相關保護與利用技術准則和專項政策法規的研究制定工作。

  建議辦復的過程也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扎實前行的過程。比如,針對非遺保護,我國創造性提出整體性的保護理念和方法,在這一理念和方法指引,以及各方面專家學者的積極參與下,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國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0多年的制度探索和實踐所積累的一些成功經驗,對雄安新區開展鄉愁文化保護利用工作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鑒作用。針對考古與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引入專業力量參與建設、支持專家組常駐雄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一棵古樹的位置到整個文化遺址的搬遷,需要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聯合推動。

  閆傲霜認為,國家層面的支持給予雄安保護鄉土文化極大的信心和更加明確的方向。國家多部門協同工作,引入專業力量,讓提煉雄安鄉愁文化遺產的優秀基因、確定優秀代表性遺存名錄和保護原則變得非常具體。每克服一個難點,雄安“鄉愁文化保護和利用”就能在規劃圖上多體現一分,這將與雄安的歷史文化同步載入這座“未來之城”的發展印記。

  讓美好鄉愁望得到、摸得著、講得透

  鄉愁文化保護和利用得好不好,關乎雄安新區的文脈傳承質量。2019年,雄安新區組織開展“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完成鄉愁文化遺產白皮書和專項保護規劃的階段成果,這是我國城鄉建設史上首次在規劃建設前同步開展的全面普查。

  隨著專項行動計劃的開展,雄安新區的家底變得清晰:全域物質類鄉愁點總數2367項,非物質類鄉愁遺產總數186項。新區將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的鄉愁點,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的規劃條件,要求設計單位必須充分考慮建設范圍內鄉愁點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新區還委托相關單位編制鄉愁保護專項規劃,納入規劃建設工作中。同時,計劃撰寫雄安文化典籍,將所有鄉愁點以圖錄的形式固定下來,流傳下去,為下一步“一點一策”地保護提供全面參考。

  鄉愁點都保留下來,但保留不完全等於保護。進入征遷安置和實質性建設階段後,雄安還有大量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截至2019年10月,新區征遷佔第一階段已完成,23個村順利征遷。但隨著容東等片區的先行開發,如何確保相關老宅和古樹得到有效保護,實現鄉愁記憶和文化傳承,雄安新區高度重視。據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局長張雙龍介紹,新區“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第二階段工作已經啟動,成立了工作專班,工作細化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對所涉區域的鄉愁點進行實地考察,充分論證,拿出保護意見。對部分老宅保護性拆除、異地復建,對其他有價值的建筑構件進行了分類標注、收集歸藏﹔古樹原則上主體保留,納入未來社區中,作為未來雄安鄉愁文化記憶標志,納入城市建設重要點位。

  在未來新區大規模的征遷佔中,面對更多要遷移甚至消失的鄉愁點,雄安正在研究使用數字手段打造“雲空間”。新區期盼獲得國家部委支持新區打造基於“數字雄安”基礎上的“雄安文化雲”,匯集雄安鄉愁元素,再現消失的生活場景,打造“數字鄉愁”。

  此外,雄安新區制定的《鄉愁文化保護規劃》正在評審階段,以法定規劃的形式將鄉愁文化保護與利用的工作路徑規范起來,納入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具有現實意義。張雙龍也坦承,《鄉愁文化保護規劃》要發揮出應有的示范作用,還需要得到國家層面的指導意見及政策的支撐。

  “新區建設圖紙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鄉愁意蘊,希望能夠通過行動,讓雄安百姓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切,讓美好鄉愁記憶望得到、摸得著,更能給子孫說得透。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培育人人樂道、人人參與的鄉愁氛圍。”張雙龍表示。

  閆傲霜對此持續關注。她認為,新區的鄉愁飽含歷史關懷,也寄托了人們對未來城市生活的美好願景。鄉愁文化保護和利用可以充分利用VR/AR、三維彷真、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手段,讓科技力量有效服務於城市文化建設,讓群眾真正能夠記住鄉愁。

  就此來說,閆傲霜關於在雄安新區開展鄉愁文化保護與利用示范的建議還在進一步發展,與這座“未來之城”宏偉藍圖的實現一樣,朝著“利在千秋”的方向走去,步履堅定。(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