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孫艷玲的非遺項目落戶深圳,卻沒享受到當地的政策支持。隨後,孫艷玲對在北京落戶的西藏唐卡,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落戶的江西景德鎮陶瓷、四川宜興紫砂等10多個非遺項目進行了調研,發現非遺項目落戶異地得不到當地政策支持已是一種普遍現象。
“這些非遺項目負責人希望國家對異地落戶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給予幫助,讓非遺保護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針對這種情況,作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今年提出的《關於加強對非遺異地傳承保護的建議》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異地落戶的非遺項目應與落戶地當地非遺項目享有一樣的政策。“人是活的,水是流的,要想把祖國的非遺傳承事業做好,就要把非遺政策做得更適應時代發展。”孫艷玲表示。
作為滿繡傳承人,孫艷玲經常到全國各地進行滿繡傳承,培養了2萬多名滿繡繡娘,還帶領很多貧困戶脫貧致富。其中,少數民族地區是她關注和傳承的重點區域。一次,孫艷玲在江蘇省揚州市的一個少數民族鄉傳授滿繡技藝時,發現該鄉還在沿用1993年時的少數民族政策,文化建設已經完全不適應快速發展的當下。隨後,孫艷玲又對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多個少數民族自治鄉進行了大范圍的調研,發現普遍存在這個問題。
為此,孫艷玲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寫了《關於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建議》,提出了加大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精髓及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從資金政策及人才環境等方面鼓勵支持少數民族大力發展文旅產業等10條建議。
“傳承人擔負著非遺傳承的重要使命,但這些傳承人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發展空間小、年齡偏大、後續乏人、資金匱乏,持續發展力不從心,前景堪憂。”經常奔波在一線的孫艷玲對非遺傳承現狀頗有感觸。要改善這些不利局面,必須要採取有效的措施。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後,做事認真的孫艷玲去年初次出席全國兩會,就寫了包括《關於建立國家級傳承人博物館促進地方本土非遺保護工作的建議》《關於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建議》《關於發展0—16個月托幼服務解決女性職業發展後顧之憂的建議》和《關於加強青少年身心健康保護的建議》4條建議。孫艷玲說,這些建議是她親赴上百個地方,實地調研、交流的結果。
孫艷玲會走進企業、走進民眾,用心去傾聽、歸納、總結,因此,她的每條建議幾乎都和民生相關,而且做到有理有據,用數字說話。讓她感到欣慰的是,相關部門或單位都給予積極答復。國家越來越關注百姓的幸福指數,也讓她更加專注於今年的兩會建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深深牽動著孫艷玲的心。因此,今年的全國兩會建議孫艷玲下足了功夫,除了提出非遺政策方面的議案,還提出了針對中小企業的《關於疫情過後恢復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經濟扶持的建議》,以及針對民生物資口罩生產企業的《關於加強對口罩生產企業與口罩原料生產企業嚴格管理的建議》。
了全國人大代表,我會一直努力,扛起責任,代言大眾。”孫艷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