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0全國兩會 > 代表委員話文旅
代表委員話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龍倩:持續提供高品質文化產品
發布時間:2020-05-26 12:0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5-26

  今年已是龍倩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第8個年頭,履職以來,她共遞交提案近20件。作為一名戲劇人,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這些年來見證了廣西戲劇尤其是地方戲劇的興衰榮辱,因此,她的提案關注最多的也是戲劇藝術的發展。

  相比京劇得到的保護和發展,很多地方戲種的傳承面臨著更尷尬和淒涼的局面。“地方戲局限大。”龍倩說,廣西有29個劇種,1015個劇團,但大量劇種留守基層,在不斷發展的信息時代,語言、文化和風俗等同質化,使得具有本土特色的劇種特點弱化,不利於戲曲多樣化發展。

  每次下基層調研,看到縣裡地方戲曲人才凋零、傳承難繼的境況,龍倩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有句行話叫‘鑼鼓一響,黃金萬兩’,但有的地方連演出一台戲的樂器都湊不齊。”體制改革後,很多地方的戲劇團並入了文化館或非遺保護中心,雖然保護工作也在做,但沒有了專業訓練,後續人才培養跟不上,人員配備也不齊。

  除了京劇團,廣西戲劇院的其他3個劇團演的都是地方戲種。這些年來,龍倩為培養年輕地方戲演員煞費苦心。每年每個劇團選3個演員跟著老師學戲,給每個老師定任務。龍倩說,通過手把手教、面對面傳的“名師帶徒”模式,帶出了一批基本功扎實、能吃苦的青年演員。

  “排大戲”是更能鍛煉演員的方法。這些年,廣西戲劇院每個劇團每年至少出一台大戲,新作頻出的同時,也鍛煉了演員。壯劇團的“一姐”哈丹便是一年一個戲“喂”出來的。想當年,哈丹還是一個一出大戲都沒演過的青澀演員。8年過去,哈丹從《挑山女人》《我家住在銅鼓嶺》演到《牽雲崖》,最後一舉奪得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殊榮。她直言,沒有廣西戲劇院的栽培,就沒有今天的她。

  俗話說“出戲出人,出人出戲”。當年隻能演5台戲的廣西戲劇院如今懷揣30多台劇目,每個劇團都能找出三四個扛大旗、擔重任的主要演員。從一個演員都拿不出手,到敢與全國優秀劇團媲美,龍倩深深感受到青年戲曲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2017年的全國兩會期間,龍倩提出了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戲曲人才培養的建議﹔2019年又提出“堅守優秀傳統文化陣地,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和“加大西部地區非遺文化保護的支持”。在這些提案中龍倩都強調了對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和戲曲人才的支持培養。她說,作為戲劇人,最知道戲劇人的幸和苦、下面的演員需要什麼。既然當選了全國政協委員,她要對得起這份信任。

  幸運的是,這些年來,國家對戲曲發展越來越重視。比如,國家提出“一團一場”建設,給予地方院團賴以生存的陣地﹔每年各級財政以政府購買的形式為戲劇院團提供到基層演出的機會……這些都給戲曲演員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談及今年兩會的提案,龍倩表示,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她更關注脫貧以後農村基層群眾在文化精神層面的提升。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以前,廣西基層文化生活的貧瘠讓龍倩深有感觸,迷信落後、賭博、打架斗毆的情況經常發生。“脫貧後,大家吃飽穿暖了,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更加迫切。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地向群眾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和內容,佔領基層,那麼就給了腐朽文化、落後文化可乘之機。”龍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