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新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正著手好好過年的三秦大地父老鄉親一時驚愕。而就在大年初三,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梅花獎獲得者李梅和惠敏莉、侯紅琴等走進陝西廣播電視台,對《梁秋燕》《三滴血》《紅燈記》等秦腔經典唱段填詞新唱,並通過網絡和各鄉村大喇叭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安定民心、鼓舞斗志。可以說,她們是陝西最早投入疫情抗擊的一批文藝工作者。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許多文藝單位積極行動,以“藝”抗疫,自覺履行應有的社會責任。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結合文藝作品線上傳播實際,開始思考如何在疫情之“危”中突圍並尋求中國戲曲發展之“機”,增強化危為機的能力。她認為,這需要充分發掘新媒體傳播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通過創新戲曲傳播方式助力戲曲藝術繁榮發展。
“我今年提交的提案,就是關於如何更好地借助新媒體推動中國戲曲傳播。”李梅表示,大眾傳媒迅猛發展,互聯網備受青睞,廣播和電視節目百花齊放,圖書音像制品豐富多樣,受眾文化選擇的多樣化,讓中國戲曲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因此,戲曲傳播要積極融入時代變化,主要可通過文化電視節目制作、將戲曲元素植入其他節目內容以及網絡媒體等方式開展。
此次疫情期間,按照疫情防控需要,廣大群眾居家生活,在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的情況下,每個人既是接收者,也是傳播者。作為一個擅長現實題材創作、關注時代精神的戲曲院團,早在疫情初期,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就在李梅的帶領下率先發聲,組織眾多梅花獎得主和知名演員錄制了23期“秦聲高唱 共克時艱”專題節目,向百姓傳遞疫情防控知識,為時代英雄鼓與呼。這些節目在學習強國、文旅中國、陝西廣播電視台等平台推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中國戲曲表演學會也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做法為示范,倡導全國戲曲藝術工作者以多種文藝形式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5月15日晚,由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演出的“梅花版”陝西戲曲抗疫情景劇《生命的光芒》通過線上直播首次和廣大觀眾見面。據不完全統計,當晚約60萬觀眾觀看了直播,這也進一步說明線上傳播正成為戲曲傳播和發展的重要陣地。
李梅認為,新媒體助力中國戲曲傳播還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取長補短,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傳播途徑的結合,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互補。二是發揮科技優勢,增強新媒體傳播技術支持。從受眾體驗的角度來看,中國戲曲與大眾傳媒、新媒體的融合,從早期的戲曲動漫到各種特效技術的運用,再到新媒體傳播中AI技術等沉浸式體驗的加入,讓受眾更加深入地走進戲曲、了解戲曲、主動參與戲曲,進而自覺傳承和弘揚戲曲。三是注重引導,主動承擔戲曲人的社會責任。專業戲曲團體、單位和戲曲從業者應在新媒體戲曲傳播中,充分發揮價值引領、去偽存真的作用,主動承擔起提升受眾精神文化素養和戲曲藝術審美水平的社會責任。
上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打造高水平 世界儒學中心 |
下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龍倩:持續提供高品質文化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