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受其影響,各領域都在積極探索疫後行業復蘇與振興的對策。文旅相關行業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歸零重啟’後重新面對著新起點、新趨勢。”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吉平說。
吉平認為,疫情過後,各地需創新理念,用戰略眼光布局和推進本地文旅產業發展,積極秉持“創改新”的發展理念,擯棄“等靠要”的傳統觀念,必須搶抓新機遇,主動作為,通過加強加大文旅基礎建設、挖掘文化特色等舉措提振文旅消費,積極推動疫後文旅行業高質量融合、高質量發展。文旅行業應進一步統籌好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資源開發,不斷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吉平認為,有關部門應持續推進文旅惠民,大力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激發鄉村活力。要加快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和數字化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參與活動的便利。要加大民間演藝團隊和群眾性文化遺產團隊的輔導培訓力度,增建必要的設施設備,增強基層文化造血功能。要加大優秀文化遺產的系統發掘、整理、保護利用與傳承,讓優秀文化資源發揮出應有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當前,游客對目的地的選擇正在發生變化,那些能夠體現地區文化獨特性、鮮活性、多樣性的文化場景,越來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是不斷提升文化內涵與旅游服務功能。”吉平說,“中國不缺旅游資源,也不缺人文資源,缺的是資源深度挖掘和創意表達。”
在吉平看來,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遺小鎮是彰顯民族地區文化創意的典型。該小鎮是以非遺為主題的大型露天博物館,有非遺博物館、非遺藝術館、中國國家畫院書畫院內蒙古國檢中心、非遺研學基地、萬裡茶道驛站、游牧文化展示區等12個游覽區,其中非遺傳習體驗互動區最引人注目。在這裡,游客可以零距離體驗非遺,精湛的傳統工藝真正走進了百姓生活。小鎮從2018年9月開始打造非遺傳習體驗互動基地,從廣大游客和非遺傳承人角度出發,探尋最有效的展示和傳習方式。為了給傳承人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提高游客的參觀體驗質量,非遺傳習體驗互動基地由內而外注入了傳統文化元素,建造了一些特定歷史時期的生活場景,深受廣大游客喜愛。
“實踐表明,文化創意能夠賦予旅游業最鮮活的元素,使旅游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吉平認為,“各地應打造更多的旅游示范點和優質旅游路線,著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拓展旅游服務功能,在服務好當地居民的同時,創造條件面向游客開展文化服務,依托游客服務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設施,組織開展文化惠民服務,讓更多的游客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分享獨特的地域文化。”
“現階段,群眾對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發展到‘好不好’的階段,為適應這種文化和旅游發展趨勢,要從數量追求轉向質量和品質提升,以新發展理念指導文旅融合發展,做到真融合、深融合。”吉平強調,“要把質量作為文旅融合的生命線。”
吉平認為,文化和旅游行業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多推出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文化產品﹔多推出能夠修身養性,使人民享游、愛游的優質旅游產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游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把更多的優質文化資源轉為優質旅游資源,以優質文化旅游資源為主線,用文化的養分滋養旅游,豐富旅游的內涵,讓更多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轉化為旅游產品,不斷拓展旅游的空間,進一步推動草原旅游特色化、優質化、效益化發展。
據他介紹,內蒙古自治區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歷史文化為契機,正在著手打造集長城、黃河、民俗、紅色基地為一體的長城主題文化公園,努力建成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流域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和生態保護的高質量項目,通過文化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從弘揚文化、發展產業方面推動多業態發展。(宋佳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