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我提交了《關於持續開展對少數民族文獻救人救書救學科的提案》,這是經過長期調研形成的。由於受歷史原因、不同民族風俗習慣不同的影響,一些少數民族文字的古籍損毀,不少少數民族古籍成為孤本甚至消亡,而掌握這些文字的人也在不斷減少,且繼承乏人,不少少數民族文字面臨失傳的危險。古籍保存不力、人才匱乏的窘境直接導致這門學科發展面臨很多困難。我認為目前需要加大“救人、救書、救學科”的力度。
在國外越來越多的國家成立藏學等研究中心的背景下,我國少數民族古籍研究更要加大力度。我建議:
增加投入,對流散於民間的珍貴典籍著手搜集、建賬集中保管,對流失國外的少數民族古籍資料通過各種途徑促進其回歸,或以數字化等方式復制保存,對口耳傳承的通過口述史方式保存。
加大人才儲備,多種渠道傳承民族文字典籍。可從娃娃抓起,在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教育,讓民族文字和典籍為更多人掌握,一些與宗教活動相關的文獻,可由宗教系統引導學習傳承,也能起到培養專業人員的作用。
加大力度進行學科建設,文字與文獻的整理、研究、保護、應用等應多方位全力推進,一些冷門絕學在高校或研究機構應加強研究,避免出現國內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必須去國外找人才、找資料的狀況。
少數民族古籍的制作材料多有地方特色,“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開展了大量少數民族古籍的普查、研究、數字化工作與保護試驗等,但仍處於初級階段,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需要加大投入,全面推進。
建議民族地區能常年投入固定經費,用於購買散藏古籍與古籍的保護,同時特別需要重視人才待遇問題,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