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造以《朗讀者》《國家寶藏》為代表的現象級文化節目,到力推以《一堂好課》《你好生活》為代表的走近年輕群體、引領文化風尚的綜藝節目,央視綜藝頻道在節目創新、創優上堅持的方向和原則是什麼?全國政協委員、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從文藝引領新風尚和講好中國故事的角度給出答案。
呂逸濤說:“守正創新,是文藝直面互聯網浪潮和信息化革命、壯大主流輿論陣地的根本路徑﹔不負韶華,是我們對當下文藝創作的使命感、迫切感油然而生的熾熱情懷。”在2019年兩會主題發言的基礎上,他今年兩會的提案主題是讓文藝創作“加大新聞性與藝術性的充分融合”,讓文藝精品更好展現“行進中的中國”。
今年的疫情是對所有文藝工作者一場空前的精神洗禮。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五四”青年節、國際護士節等節點,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將節日文化和戰疫精神高度結合,將新聞性與藝術性充分融合,為全民戰疫提供有力輿論保證,匯聚強大精神力量。此外,幾個月來,《戰“疫”故事》《呼叫027》《希望搜索詞》《抗疫英雄譜》《戰疫情——央廣文藝雲課堂》《“為白衣天使唱首歌”Live雲唱會》等近40檔抗疫專題、特輯、特別節目,除傳統制作形式外,還應時之需,大膽創新,廣泛涵蓋了短視頻、MV、公益廣告、在線音樂會等短平快的輕體量表現形式。
呂逸濤說:“經此一役,年青一代的創作者深刻理解了‘文藝是時代的號角’,也更加堅信‘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
“在疫情來臨時,文藝節目發揮了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激發公眾樹立眾志成城、戰疫必勝的信念。在文藝節目中將更多筆墨留給抗疫中的溫暖、力量、信心與底氣,以‘用情而不煽情、感性而不感傷’的語態,深度發揮主流媒體撫慰心靈、輿論引導、服務大局的作用。”談到疫情期間制作的一系列文藝節目,呂逸濤表示,他和同事對文藝工作的價值上升到了新的認識高度,“回望過去,在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在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這次寶貴的經歷也激勵我們,要在今後的創作中保持敏銳洞察和行動效率,進一步將新聞性與藝術性融合,更好地展現‘行進中的中國’。”
呂逸濤表示,講好中國故事對一線的文藝工作者來說,關鍵是要把握大勢、精准施策,著力提升傳播能力和創作能力,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不斷加大主流傳播引導能力,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如何將中國聲音傳出去?中國文化充當了最佳“使者”。在這一點上,《國家寶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就。2019年10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英國BBC合作出品、制作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作為《國家寶藏》的姊妹篇,在BBC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首播,為BBC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5億戶家庭呈現中國頂級文物的故事,超過30家中國、英國、意大利、法國媒體對節目進行了報道。
英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在這部紀錄片中帶領觀眾踏上博物館尋寶之旅,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捕捉回響,尋找古代文明的現代傳承。旅途中,阿拉斯泰爾蘇克親身感受中國的歷史悠久和幅員遼闊,傾聽各行各業中國人的故事,他在節目一開始就提到:“驚奇於她的美和數千年文明的深度……如果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中國聲音與當代景象借這位外國主持人的旅程傳遍全世界。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向世界講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要求我們必須大力開拓國際視野,精心構建話語體系,主動加強媒體合作,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有力有效地傳遞中國聲音和中國主張,增強國際傳播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呂逸濤表示。(李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