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的首場“代表通道”上,身著民族服飾,來自貴州鬆桃苗族自治縣的全國人大代表石麗平讓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她說“我站在人民大會堂,為繡娘、繡爺代言”,讓大家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她滿滿的自豪。
在全國兩會上,像石麗平這樣的民族文化“代言人”並不少。那麼,這些代表的“代言”效果如何?《中國旅游報》記者對幾位全國人大代表進行了採訪。
楊昌芹代表:
傳承“竹”夢 共同脫貧致富
“2018年,我在‘代表通道’上向全國人民展示了赤水河竹編,很多人知道了我所從事的非遺傳承工作,不少企業主動與我們合作,訂單多了很多。”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楊昌芹說。
據了解,2018年全國兩會閉幕後,楊昌芹回到赤水,在當地黨委、政府幫助下,在赤水市四洞溝景區游客接待中心旁開設了非遺展示銷售廳,第一次將赤水竹編工藝和旅游休閑結合起來。2019年,她又在大同古鎮上修建了佔地1200平方米的“極竹堂非遺產學研基地”,基地集生產加工、銷售、展示、培訓、研發、設計於一體。
“我給公司起名為‘牽手竹藝’,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示范帶動,牽起更多人的手從事竹編工藝,達到傳承‘竹’夢共脫貧、赴小康的目標。”楊昌芹介紹,公司已從最初的4個人發展到106名員工,開發了竹提包、茶杯、花籃、字畫等上千種竹編產品,並通過電商“觸網”拓寬銷售渠道。2019年,公司產值達到1200萬元,擁有20多個商標、12項發明專利。
楊昌芹說,“目前,通過村集體扶貧資金入股方式,我們公司直接帶動177戶貧困戶,為留守婦女、易地搬遷戶,以及部分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崗位。”與此同時,在她的影響下,周邊村民也發展起了竹編產業。
如今,在赤水,有20萬人從事與竹相關的工作,以生態竹產業為支撐的種植、加工、旅游等全產業鏈已形成。很多人像楊昌芹一樣,吃上“生態飯”,甩掉了“窮帽子”。
楊昌芹始終記得,人大代表肩負人民重托,要為人民代言。“我從事的是非遺傳承,作為基層代表,我們要用文化引領市場,用市場養活文化,讓非遺實現真正的活態傳承。”楊昌芹堅信,竹編非遺產業可以作為鄉村振興的文化產業、脫貧攻堅的特色產業。
眼下,直播、短視頻等火熱,楊昌芹也准備在抖音等平台上下功夫。“我制作了竹編視頻教程,希望通過這些平台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竹編,並且在看視頻後網上下訂單買材料包,自己在家編制。”
宋水仙代表:
巧手刺繡 引導創業就業
“水族馬尾繡是一種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是勤勞、朴實的水族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刻畫和對美滿祝福的期望……”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介紹。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記者曾走進宋水仙的房間,用鏡頭記錄下她從家鄉帶來的精美馬尾繡服飾、頭飾,以及鋪滿床的馬尾繡工藝品。今年全國兩會,宋水仙再次穿戴上馬尾繡服飾走進了人民大會堂。
5月19日晚,即將出發前往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宋水仙還穿著民族服飾與另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參加“淘寶直播﹒為家鄉帶貨”的“520營商環境日”活動。直播間裡,她為網友唱起了山歌,大家紛紛與她互動留言並積極下單。
40多年來,宋水仙踏遍水族地區的村寨,“散盡千金”換得上萬件水族老物件兒,並將自家住房改建,成立了水族地區第一個家庭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她開辦了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和水仙馬尾繡有限公司,將民族文化與時尚文化相結合,推動馬尾繡商品化發展。
2018年全國兩會上,她曾提出建立水族民間藏品展館。如今,該展館不僅成為水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研究基地,也是展示和宣傳水族文化及馬尾繡的平台和窗口。兩年多來,宋水仙引導百余名水族婦女創業就業、脫貧致富。
“留住民族文化,需要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更好地傳承、弘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宋水仙表示,今後她會繼續認真履職,為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劉蕾代表:
魚皮文創 促進文旅融合
“2018年,我能站在代表通道上,介紹赫哲族最有民族特色的魚皮手工藝品,很自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同江市同江鎮中心校教師劉蕾回憶當時的情形,仍感覺像是發生在昨天。
很多人看了她的介紹,都很好奇薄薄的魚皮是如何制成手工藝品的?赫哲族人怎麼會想到用魚皮來制作衣服?面對這些問題,她總會耐心細致地解釋。
據了解,在全國范圍內,赫哲族隻有5354人,主要聚居在位於黑龍江東部的同江市。劉蕾說,“雖然我們人口少,卻擁有被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伊瑪堪’、‘嫁令闊’(小調)等,那曲《烏蘇裡船歌》(由赫哲族傳統民歌改編)也是唱響大江南北。”
此外,赫哲族還有獨特的漁獵文化,特別是食魚、用魚更是獨樹一幟。近年來,隨著文創產品研發,魚皮、魚骨技藝逐步登上大雅之堂,也為當地人民增收致富廣開門路。
“我的家鄉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就有各類魚皮手工作坊、合作社20幾家,每個合作社有幾十人不等,產品銷往全國多地。”劉蕾坦言,隨著她把赫哲族魚皮手工藝品帶上全國兩會的“大舞台”,當地產品知名度高了,當地手藝人對市場也越來越有信心了。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劉蕾的家鄉看望赫哲族群眾。此後,同江市兩大赫哲族鄉——街津口鄉和八岔鄉大力發展民族旅游,帶動民族文化發展。如今,赫哲族人對於傳承民族文化和發展旅游的積極性十分高漲,還創辦了赫哲族專屬的各種節日。
“鄉村振興使我的家鄉更美,文旅融合讓我們民族特色產品更有市場。我為我的家鄉代言,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赫哲族、探秘赫哲族。”劉蕾說,自己正在嘗試通過直播平台為家鄉的美景、美食,以及特色文化、工藝美術品等“帶貨”。“我們正在申創國家級赫哲族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積極發展全域旅游,真誠希望大家到赫哲族來看看。”(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