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旅游確實是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綜合性舉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史秉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史秉銳說,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省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調研,對當地依托紅色旅游資源,打造創客小鎮、發展鄉村旅游業、推動鄉村振興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實際上,像田鋪大塆這樣的景點在河南還有很多。比如,欒川縣以發展全域旅游、溝域經濟為載體,完善提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小農戶”發展模式,培育壯大“奇境欒川”旅游品牌。在發展旅游景區的同時,也加快了鄉村旅游提檔升級步伐。目前,全縣61個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
史秉銳介紹,近年來,河南省在抓旅游扶貧方面,從省級層面制定了專門方案,如省扶貧辦與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開展全省旅游扶貧示范縣創建工作,從政策上對旅游扶貧工作給予支持,對貧困群眾參與鄉村旅游、辦農家樂等旅游項目給予一定的獎補。例如,向貧困戶推出5年免息、免擔保的5萬元小額信貸,以及最高不超過2萬元的到戶增收資金等政策支持。同時,積極吸引社會各界投資者到河南的貧困地區、貧困村開發旅游特色項目。
據了解,河南貧困人口大都生活在大別山區、伏牛山區、太行山區、黃河灘區,即“三山一灘”地區。“出門就翻山,一趟走半天。出行兩條腿,種地靠老天”“九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姑娘往外跑,有哥沒有嫂”等順口溜反映了當地貧困狀態。史秉銳坦言,雖然山區交通不暢,配套設施差,但自然生態良好,可以說是“藏在深閨無人識”。
據河南省扶貧辦統計,“三山一灘”地區貧困人口佔全省貧窮人口總數的70%左右。河南省將“三山一灘”地區作為扶貧主戰場,緊緊圍繞易地搬遷、改造提升、轉移就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五個方面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其中,旅游發展助力該地區脫貧作用顯著。
史秉銳介紹,河南深入挖掘“三山一灘”貧困地區生態旅游以及特色文化資源,在打造文化旅游項目和產品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同時,加大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道路交通方面,“不僅要能夠解決貧困群眾的出行問題,更要統籌考慮山區旅游開發的需要,因此,有的道路按照旅游道路的標准來修建。”
“如今,自駕游很流行,暢通的道路為游客能夠開車進入山清水秀、生態優良的貧困村打下基礎。與此同時,村子裡也主動調整種植結構,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包裝,對山村面貌進行適當改造,部分民居被改造成為不同等級的農家樂或者民宿酒店,滿足住宿過夜客人需求。”史秉銳強調,“山區村落在改造的過程中並沒有進行大拆大建,而是盡量保留了原始風貌。”
經過幾年時間,貧困農村面貌改變了,鄉村成了熱門的旅游目的地。貧困群眾也在旅游發展中獲益,不僅鼓了荷包,在與游客的接觸過程中,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文化素質。史秉銳說,“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大力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有的地方對貧困地區的旅游產業項目、景點、農產品集中進行宣傳推介,有的地方在旅游旺季時對高速公路實行免費。因為,隻要游客來買老鄉的農產品,到貧困地區旅游就是在扶貧。”
“發展旅游不僅能夠為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做貢獻,而且是貧困村直接邁向小康村、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路徑。”採訪結束時史秉銳再次說道,“其實,游客來旅游就是扶貧。”(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