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0全國兩會 > 代表委員話文旅
代表委員話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孔維克:關於科技與文化融合、傳統文化發展、孔子誕辰表達、建立抗疫紀念館等提案
發布時間:2020-05-28 15:37 來源:中國美術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美術報 2020-05-28

  提案一

  關於科技發展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發展的提案

  中央把科技創新發展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及時全面深入的推進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讓科技富有中國特有的人文精神,是塑造中國之治的科技人文溯源和特有科技倫理體系構建的必須。結合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涵實現現代科技人文精神的溯源,對中國之治科技精神的研究與凝練,具有國家戰略的時代發展價值。基於當今科技工作者調研中面臨科研壓力、倫理導向和我國當前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科技壁壘等現象,結合調研與基層實況我們提出本提案。

  立論基礎:

  一、科技工作者壓力巨大,博士群體自殺現象頻現

  中國博士學位授予數自2008年就超過美國。博士生由於精神壓力過大而自殺的事件頻有發生。放眼世界,博士生的精神同樣存在巨大壓力,有研究顯示,47%的博士生情緒低落沮喪,有抑郁傾向。每年都會有博士生自殺的悲劇。這種現象的產生,既有來源於科研本身實際狀況的壓力,更有科研人員本身精神支撐的脆弱有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骨傳承和精神塑造有豐富的內容。新時代開展傳統文化與科技人文的深度融合尤其重要。

  二、科技人員培養與傳統文化存在脫節現象

  我國當前的教育體系中文理分科現象,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技人員多為理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教育存在偏失。當代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曾經說過“三十歲後,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他在中學階段念書時,父母卻要求他背誦孟子。他上大學後,雖然學習自然科學,一路走來卻極為順利,並獲得國際的肯定。中國傳統文化在每個人心中都可以形成一套價值系統,每當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都會提供明確的答案。開展對中國特有的價值體系與人文精神的深入發掘和研究,是當今我國科學發展與倫理進步的重要手段。

  三、科技人員需要傳統人文精神的支撐

  博士生居於國民教育培養體系頂端,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在追溯中國之治的科技與人文溯源和科技倫理體系構建中開展中國傳統人文風骨的教育培養,尤為必要,這有利於科技工作者強健心境意志與人格的正向塑造。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強健意志力的內容,通過傳統文化的優勢內涵的融合,可以有效的塑造科學研究向善尚義的正確導向。

  四、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展示更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撐

  我國科學技術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進步,對我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內涵,可以更好的詮釋和展現,對教學、文旅、健康、鄉村振興等產業的發展都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基於此建議:

  1. 構建並深化科技與文化融合機制

  建議國家整合文旅、科技、教育、人社等部門組建科技文化融合的專項主管機構,納入政府綜合績效考核內容。由中國科協引領構建人文科技管理制度及傳統人文精神課程的培訓與研學。進行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內涵的融入,減少科技人員的無形壓力,同時塑造科技人員及學生的精神支撐和強大意志力。

  2. 設置科技人文精神課程和研學示范基地建設

  建議教育部在自然科學學科課程設定中,納入中國人文精神課程,文旅部門制定研發人文精神風骨的研學課程,開展文旅景區科技與人文融合內涵的建設與評定,把大學生及科研人員的堅強人格塑造納入日常教育的培訓內容。

  3. 開展多元化支持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業機制與制度建設

  鼓勵各景區和文旅機構開展基於科研人員精神塑造的文化融合元素項目的開發。在文化發展及文旅項目中加大科技項目的審批及經費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對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的制度與經費支撐。

  提案二

  關於加快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新時代中國精神提供滋養的提案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國人民在抗疫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集體意識、利他精神、包容克制品格對防控疫情提供了強大精神保障。不少學者(包括西方學者)認為,除了中國社會制度的強大領導力和組織力,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此次抗疫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就是中華優秀文化在當代發揮巨大力量的案例。但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與傳統文化有一定隔閡,因此要對傳統文化的話語體系、表達方式、解釋系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也牽扯到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爭奪,特別是對年輕人的爭奪。

  由此建議:

  一、加強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新渠道傳統文化傳播。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了解信息的重要窗口。要緊緊抓住青少年移動互聯入口,用適當的方式,融入中國文化的元素,做到“潤物細無聲”。

  二、鼓勵中國故事創造、創新。應當大力鼓勵蘊含中國文化精華的文藝作品創作。例如電影《大聖歸來》講了關於初心的故事,獲得極高口碑,做到了思想性、趣味性、盈利性的統一,是一種成功的嘗試。

  三、培養、發掘、保護、鼓勵“兩創”人才。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個新領域,人才數量少,成才難度高,應當制定政策,積極培養、發掘、保護、鼓勵他們的創作、創造積極性,形成人才梯隊。

  提案三

  關於孔子誕辰年數規范表達的提案

  孔子被公認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和符號。目前,每年中國乃至世界各地都舉行孔子誕辰紀念活動,尤其是誕辰年數逢五、逢十紀念活動更加隆重,幾乎都有國家領導人出席。但目前中國大陸通行的孔子誕辰年數表達不規范,引起一些爭議甚至誤解,建議對這樣一個特殊人物的誕辰年數表達加以規范。

  按照目前的通行說法,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1989年9月,中國孔子基金會等單位首次在北京舉辦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的周年數計算方法是551+1989=2540(參見董金裕《必也正名乎——孔子誕辰年數考辨》)。這種算法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沒有公元0年,所以總數減一才是周年數。但這種算法一直延續了下來。

  這個問題源自一個計算錯誤,如不糾正或補救,不僅貽笑大方,更不符合孔子“正名”思想。況且孔子“六藝”中有“數”一項,數學也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我國台灣地區紀念孔子誕辰的周年數比大陸少一年。但大陸紀念活動周期已經延續多年,突然改動,似有不妥,但可以更改一個叫法,變“周年”為“年”,誕辰年數和紀念周期不變。理由如下:

  所謂周年之“周”,乃整年實歲,如繼續稱“周年”則應減少一歲,否則講不通。但中國傳統之“年”,往往是年頭之意,類似年齡中的“虛歲”,如去“周”稱“年”,則可延續目前誕辰紀念年數。

  綜上,建議有關部門規范孔子誕辰紀念年數的表達,以後如果繼續稱呼“紀念孔子誕辰XXX周年”,則紀念年數應減一﹔如果紀念年數不變,則可以將“紀念孔子誕辰XXX周年”改為“紀念孔子誕辰XXX年”。

  提案四

  關於建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念館的提案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建議成立抗擊新冠疫情紀念館,通過數字、圖片、視頻、實物,從不同角度,分板塊、多層次、全方位展現中國抗擊疫情過程,牢記歷史教訓,紀念逝者,全面展現我國抗擊疫情成果,大力弘揚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匯聚起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力量。

  一、牢記歷史教訓:疫情事關國家興衰、人類命運。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攜手應對。SARS病毒、H1N1流感、脊髓灰質炎、寨卡病毒、埃博拉等疫情,一直是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難題。病毒傳染不分國別、地域、種族,具有明顯的“擴散性”“跨國性”,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類共同願景,也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弘揚眾志成城,全面抗疫的偉大精神。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全國上下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中國力量來自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全國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同舟共濟,匯聚起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同心抗疫的磅礡力量。

  三、為今後有序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化解疫情風險危機提供經驗啟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其中的疫情研判、危機應對、社會治理和復工復產等方面的種種做法,是一本極其厚重的活生生的抗疫教科書,為我們有序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化解疫情風險危機提供了經驗啟示。

  四、廣泛普及疫情防控知識,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建立紀念館,可以讓人民群眾加強對公共衛生政策、病理知識、疫情防控等知識的了解,引導他們正確理性看待疫情,既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和防護能力,又不盲目跟風、過度恐慌。建立紀念館可以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向民眾生動講述一線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公安干警、基層干部、志願者等的感人事跡,在全社會激發正能量、弘揚真善美。

  五、展現中國制度優勢:黨的領導是打贏抗疫戰爭的堅強保證。疫情暴發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以戰時狀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凸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力量的超常強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中國舉國體制的優越性,對遏止疫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六、展示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力量,展現團結一心、勇往直前,無私奉獻、守望相助,尊重科學、勇於創新,命運與共、共克時艱等寶貴精神。

  七、展示抗擊疫情成果。以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團隊為代表,匯聚廣大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人員,聯合攻關力量,緊急啟動防控疫情相關科研任務,在控制傳染源、疾病診治、疫苗藥物研發、科技攻關、大數據抗疫等方面發揮科技領軍作用。一批批人工智能創新運用,在線學習、在線辦公、高技術創新、柔性制造等成果在此次疫情中不斷涌現,抗疫還促進了5G網絡、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發展,呈現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八、展示中國大國擔當精神和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國政府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毫無保留地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分享防控、治療經驗,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堅決維護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堅決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體現了命運與共、共克時艱的偉大精神,彰顯了大國道義和大國擔當,為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