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0全國兩會 > 代表委員話文旅
代表委員話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駱芃芃: 建議設立“中國篆刻節”
發布時間:2020-05-28 15:39 來源:中國美術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美術報 2020-05-28

  提案一

  關於設立“中國篆刻節”的提案

  中國的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的內容和形式,承載並傳遞著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一種文化基因的傳承,往往並不是依靠某種社會體制,而更多的是來自於民間最純朴的甚至是自發的節日習俗,而這其中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比如春節、中秋節、元宵節等。所以,當某種文化達到了深入人心的時候,為它命名一個節日,是使其生生不息的有力保障。

  中國篆刻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中國篆刻由古代印章鐫刻技藝發展而來,具有行使和授受國家機構的權利、證明個人身份的憑信功能。在今天,中國篆刻除了沿襲古代憑信功能以外,更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一種人文追求以及誠信、尊嚴和公正的象征。

  中國篆刻不僅是具有著三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國之重器”,並且與中國百姓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憑信的印鑒,藏書的印章,字畫上的款識印章以及作為獨立藝術門類的篆刻藝術都是人們生活當中的常用品。

  近年來,篆刻藝術逐漸走進現實生活中的多個領域,比如將篆刻作品用於茶具、服飾、郵票、廣告標識等,就連人民大會堂的茶具上也採用了中國印。中國篆刻像繪畫、書法一樣豐富和美化著人民的生活,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2009年9月30日,中國篆刻成功列入了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了世界性的文化遺產。中國篆刻還多以國禮、印章標識、展覽展示、講座等形式出現在重要的外交國事活動中,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中國已經步入了新時代,復興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設立“中國篆刻節”已基本具備了良好時機和社會環境。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開拓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格局已成為文化領域最緊迫的任務。

  中國篆刻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大成,在一方小小的印章內,蘊含著歷史、文學、哲學、美學、文字學、訓詁學、鑒藏學以及書法和篆刻的技法等於一身,可謂“方寸之中的大千世界”。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角度講,中國篆刻成為世界級和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時良久,目前已經具備了十分優厚的傳承和保護條件。

  當下,中國篆刻在全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全國民間社團600多家,經過多年的宣傳和推廣,讓篆刻走向人民大眾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次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日子裡,全國的專業人員和篆刻愛好者組織的線上抗疫作品展就有幾百期,有效地助力了抗疫。

  從教育傳承的角度講,目前中小學教學大綱中已明確寫入了“學習篆刻常識”的要求﹔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了篆刻藝術碩士和博士授予點,將篆刻藝術的獨立學科逐漸建立並完善起來。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角度講,2008年北京奧運會採用了中國印作為會標,成為了當今世界上最有名的一枚中國印。近年來,中國印作為標識頻頻出現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全球首發式上,金磚五國會議啟動儀式上中國印也閃亮登場。

  設立“中國篆刻節”是傳承保護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措施﹔是留給炎黃子孫千秋萬代歲歲守望的最長久的記憶﹔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自然途徑﹔是給孩子的幼小心靈中種下一顆作為中國人的種子﹔是豐富和發展社會文化、經濟和生活的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現提出設立“中國篆刻節”的幾點建議:

  1. 聯合全國權威的學術機構作為共同發起單位,通過有關部門審批。

  2. 與相關的專家根據篆刻特色商議節日的紀念內容和形式。

  3. 如果啟動有困難,可以先從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西安等歷史文化名城做起,亦可先稱之為“中國篆刻日”。

  4. 爭取、聯合海外華僑社團、孔子學院的支持和參與,提高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中國篆刻節”的設立,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提案二

  關於盡快制定搶救、保護與收藏年邁藝術家的作品和藏品的政策以及具體實施方案的提案

  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一批年邁藝術家也是新中國七十年成就的建設者和見證人,他們學術精深、藝術杰出、人生卓越,他們的作品和藏品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文化財富。目前亟待由國家權威機制定政策,對這些作品和藏品採取妥善的接納辦法,這一舉措本身也是對藝術家一生從藝的一種肯定和安慰,是老藝術家藝術生命的合理延續。美術作品的收藏是國家美術事業的重要任務之一,對優秀老藝術家的作品、藏品進行妥善收藏、保護和利用,對祖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