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0全國兩會 > 代表委員話文旅
代表委員話文旅
全國人大代表齊玫:力求實現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最大化社會共享
發布時間:2020-05-28 15:40 來源:中國美術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美術報 2020-05-28

  《中國美術報》:疫情期間,全國各大博物館相繼推出線上展覽活動,您認為博物館界是怎樣在抗疫中發揮自身的文化作用的?

  齊玫: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南京博物院舉辦。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備案博物館達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1710家。全年舉辦展覽2.86萬個,教育活動33.46萬場,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十三五”以來,我國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館,達到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在抗疫期間,全國博物館系統推出2000多個線上展覽,總瀏覽量超過50億人次。

  可以說,線上博物館為疫情時期大眾居家享受博物館文化提供了共享的平台和空間。博物館火熱,雲游博物館持續升溫。博物館建設適應社會需求,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繁榮。

  《中國美術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背景下,請您以首都博物館為例談談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

  齊玫:對於博物館的發展,作為博物館中的一員,我有著深切的體會。博物館人在理念上不斷更新、轉變,將為人服務的宗旨,貫穿於博物館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博物館逐漸成為大眾休閑娛樂首選的目的地之一,文化享受的經典。

  以首都博物館為例,首先將其定位在國際都城、與世界建立文化共享平台上。在整體管理、業務發展、為社會服務方面,首都博物館已經形成專業的規范、標准,在制定發展規劃和計劃的前提下,使博物館發展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實效性。因此,博物館得到良性發展,在文物收藏、舉辦展覽、對外宣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據相關數據統計,2005年首都博物館新館開館後,至2008年免費開放前,每年觀眾大約60-70萬人﹔2008年免費開放以後開始逐年增加,年均達到120萬左右,2016年參觀人數達到172萬人。首都博物館還與國內外博物館進行廣泛的合作,舉辦展覽,開展學術交流及活動,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傳播中華文明,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與大眾共享。首都博物館在展覽策劃、設計、實施等方面,經過專業人員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專業規模及水平,在博物館界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多次獲獎,2017年“王後 母親 女將—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四十周年特展”,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獎﹔2018年“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獲得優勝獎﹔2019年“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獲得優勝獎。

  《中國美術報》:對博物館業未來的發展,您有哪些展望和期許?

  齊玫:憧憬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能夠實現的理想目標應該是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最大化社會共享。從博物館為人服務的理念出發,能夠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國籍的觀眾提供到位的個性化特色服務,應該是博物館未來發展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