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大地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其中,70%以上的優質旅游資源分布在武陵山、雪峰山、羅霄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湖南51個重點貧困縣基本上都是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富集。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雷鳴強在調研基礎上提出建議:貧困地區文化旅游資源、綠水青山等生態資源優勢可以賦能脫貧攻堅,轉變為脫貧致富和可持續發展優勢。
這一建議是雷鳴強基於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雪峰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麻沖鄉竹山村成功脫貧的實踐提出來的。
雪峰村、竹山村曾經是出了名的貧困村。其中,雪峰村是會同縣最偏遠、海拔最高的山村,全村216戶、676人散居在雪峰山深處10多平方公裡的溝嶺間,貧困發生率一度達42.3%。竹山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村容村貌差、村民思想觀念守舊,一度是湘西地區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早日脫貧摘帽致富過上好日子,是兩村鄉親們的最大願望。
雷鳴強介紹,為了對口幫扶雪峰村、竹山村,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著眼於精准扶貧,扶貧工作隊深入調研,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經過調研發現,兩個村並非“一無是處”,脫貧致富是有抓手的。
雪峰村所在的雪峰山,是當年紅二、六軍團長征時連續作戰的主戰場之一,紅軍走過的鐵索橋是雪峰山區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這裡也是當年中國軍隊在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會戰)中抗擊日寇的戰場。竹山村原生態風光旖旎,其所在的鳳凰縣是風景優美的旅游目的地,是《邊城》作者、作家沈從文的故鄉,竹山村的發展正好可以借力這一點。
擁有這樣獨特而優質的資源,為什麼用不起來呢?扶貧工作隊發現,這裡邊有觀念的問題,更多的是強有力舉措的缺失。找到了症結就對症下藥,扶貧工作隊與當地干部群眾“綁在一起”,在幫助其更新觀念、出台政策、引入資金、吸引人才、優化軟硬件環境上下功夫,扶貧成效日益顯現。
在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雪峰村“村兩委”干部和村民“戰貧”的積極性得到激發,村裡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挖掘村寨文化內涵,開發建設了“微長征”沉浸式體驗黨(團)課、“竹林七賢”康養民宿、藝術寫生基地等文化旅游項目,成功打造“雲上雪峰”品牌。2019年底,雪峰村整體脫貧出列,並獲評湖南省鄉村旅游重點村、懷化市美麗鄉村示范村等稱號。
在竹山村,扶貧工作隊聯合當地黨委、政府和相關文化旅游企業,對村民開展培訓,以上“夜校”、看電影和調研走訪等方式,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竹山村迅速建成了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等文化旅游基礎設施,打造了“竹山鄉居”高端民宿、《愛在竹山》沉浸體驗式村落劇、竹山苗嶺無邊界泳池等多個文旅項目。村裡還以村庄為舞台,打造實景旅游產品,實現了將村內資源變資產、產品變商品、農民變“股民”,成功探索出文旅扶貧“竹山模式”,闖出了美麗戰勝貧困的新路子。
[【委員建言】]
如今,經過文化和旅游力量的助力,雪峰村、竹山村均由省級深度貧困村蛻變成了脫貧致富“網紅村”。兩村的脫貧經驗充分說明,文化和旅游是扶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支“奇兵”。雷鳴強建議:
一、在文旅扶貧過程中,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對基層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使文化和旅游服務更好地向城鄉基層末梢延伸。
二、進一步加強對文化旅游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提高文旅產品和服務質量。
三、進一步引導群眾參與文化旅游建設,支持群眾興辦各類文化創作演出團體、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與當地文化和旅游發展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