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非遺力量帶動貧困人口尤其是特殊貧困人群致富,是全國人大代表孫艷玲近些年所致力做的事業。她在參加全國兩會時多次提出,廣大非遺企業要積極響應扶貧號召,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多種形式,助力脫貧攻堅。
孫艷玲是黑龍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這是一家經營地方民族工藝品和國家級非遺渤海靺鞨繡的文化企業,在弘揚非遺傳統技藝的同時,致力於精准扶貧,帶動低收入群體脫貧致富。
近些年,孫艷玲和她所在的公司把城鄉低收入群體以及殘疾人、刑滿釋放人員等特殊群體作為精准扶貧對象,通過建基地、傳技藝、給項目、收產品的手拉手方式,使上千家貧困戶脫貧走上致富路。
談及為什麼會將幫扶對象放在特殊人群身上,孫艷玲說:“在招工時看到他們渴望得到一份工作的眼神,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們雖然是弱勢人群,但都有一顆堅強拼搏、努力向上的心,我得幫他們。”
據了解,孫艷玲每年通過當地宣傳部門、民政局、工會、婦聯、殘聯、共青團等單位,尋找特殊人群的信息,採用一對一、手把手的免費教學模式,傳授刺繡技能。對能力較強的學員支持獨立開店,如果不能獨立開店的吸納進入公司工作。而對於肢體殘疾及聾啞學員,通過特殊培訓後,他們在家就可以就業。
不僅如此,孫艷玲和她的徒弟們還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向全國更多的特殊人群傳授滿繡技藝。據了解,她們幾乎每天晚上都會直播教學,已經有近9萬名粉絲。
孫艷玲表示,事實證明,送錢送物不如送智慧,隻有讓貧困戶有了生存技能、致富本領,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非遺企業應借助人才優勢開展智力幫扶,開展實用技術、生產技能、經營管理等技能培訓,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幫助結對村的群眾通過更新生產生活觀念,提高生產技能和生活質量。
近20年來,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公司培訓了上萬名學員,很多人不但生活得到了改善,還在所在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牡丹江市貧困戶農民王彥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通過上培訓班,不但成為致富能手,還成了國家級非遺項目滿族刺繡的第五代傳承人,她創作的作品多次在重要展覽中展出。下崗女工李春波家庭條件差,無經濟收入和生活來源,自己身體也不好,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生活一度很困難。在孫艷玲的幫助下,她開始學習刺繡,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如今已是一名合格的中級繡娘,每月能獲得不錯的經濟收入,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在幫扶過程中,孫艷玲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送培訓教師到鄉下培訓需要吃住行等一筆不小的費用,部分培訓教師沒有資格證等。孫艷玲希望國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送培訓下基層,同時對考試合格的非遺技能人員頒發技能培訓師證,讓他們有資格培訓特殊人群。
“產業扶貧在精准扶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非遺企業在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等諸多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積累了豐富經驗,有利於提高產業扶貧的效能。”孫艷玲表示,非遺企業參與扶貧,帶動群眾脫貧,是擔當社會責任、先富幫後富的重要體現。
[【代表建言】]
一、政府有關部門建立非遺企業精准扶貧機制,通過政策、項目、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帶動更多非遺企業積極參與,確保扶貧效果,幫助貧困人群受益。
二、政府部門與非遺企業緊密合作,組織和指導非遺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狀況、產業優勢和特點,選擇幫扶途徑和幫扶對象、制定幫扶規劃。
三、發揮非遺類企業在市場開拓以及渠道和信息整合方面的優勢,通過採購、代銷、委托加工等方式,激活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帶領貧困群眾發掘優勢、創造財富。
上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林陽:創意賦能,脫貧攻堅增後勁 |
下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雷鳴強:“文化+美麗”,啃下硬骨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