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模范機關 > “創建”新聞
“創建”新聞
心系戲曲藝術 情系雪域高原
——專訪援藏青年文藝工作者朱丹
發布時間:2020-12-02 11:10 來源:文旅中國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文旅中國 2020-12-02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0月23日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對他們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提出殷切期望。

  習近平強調,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主席對戲曲事業的發展深切肯定、深情期待,諄諄囑托對於無數文藝工作者來說猶如燈塔和指路明燈,國家京劇院青年燈光設計師朱丹,讀完這封充滿殷切期望的回信,心潮澎湃,備受鼓舞。她表示:“我們藝術從業者將謹遵習主席守正創新的囑托,做好本職工作,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探索真知。在中國戲曲傳統文化藝術的傳幫帶中不忘初心、不負韶華、不辱使命。作為一名燈光設計師,我將全心全意為每一部舞台文藝作品設計好光、打好光,在戲劇裡收獲成功的喜悅,在教學相長中弘揚戲曲藝術。”

  朱丹,200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是一位年輕的文藝工作者。為了支援發展西藏的戲劇戲曲事業,自2005年以來,她先後4次援藏。近年來,在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關心支援下,西藏的文化文藝事業繁榮發展,西藏文藝院團的基礎建設和設施設備已可以比肩內地,尤其是戲曲專業舞台燈光設計人才隊伍日益壯大,技術日趨成熟。這其中,都烙印著朱丹的心血和付出。

  第一次援藏:上午頂著高反 下午參加演出

  朱丹的第一次援藏,在2005年,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迎來了第一位援藏的女燈光設計師。

  15年的時光已過去,朱丹難掩當時的興致盎然。“2005年我帶著對西藏的向往,隨國家京劇院京劇藏戲《文成公主》劇組第一次踏上了這片神奇的高原。那是我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合作設計的第一部劇目,開啟了我的燈光設計歷程。”她這樣告訴文旅中國記者。

  2005年京劇藏戲《文成公主》在西藏政協禮堂演出劇照

  援藏地點在拉薩,拉薩的美獨一無二,天空潔淨得就像藍綢子,白雲猶如錦緞上的白色牡丹花,群山翠色的綠意溫潤盎然,靜靜的拉薩河在拉薩的南部蜿蜒而過,大作家田漢在話劇《文成公主》盛贊拉薩河為“紅山矗立,碧水中流”,像一條“藍色哈達”。

  朱丹第一次援藏是在拉薩河最美的時候,然而工作起來,並非一切都那麼盡如人意,特殊的氣候是對朱丹的第一道考驗。

  西藏經常下雨,一下雨的時候,要是走到馬路上,一雙白色的球鞋滿是泥濘。朱丹回到住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刷鞋。

  然而,更多需要克服的則是高原缺氧。“前一刻還歡聲笑語,一會兒就聽到‘不好啦!’有同事高原反應暈倒了。”類似180度大轉彎的突發情況偶有發生。

  高原反應直接帶來了工作節奏的緩慢,“入高原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除了思維慢了半拍,慵懶與美麗賦予了這裡的每一寸山和每一個人。這裡人很享受生活,這裡人的生活、工作節奏都很慢,工作不好開展,進度緩慢更是伴隨而來。”

  這些一點也沒有澆滅朱丹的工作熱情,雖然年輕,但身處3650米海拔時,腦袋暈忽忽、身子輕飄飄是無法抗拒的反應。200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作為獻禮劇目京劇藏戲《文成公主》於8月28日在拉薩首演並取得圓滿成功。該戲入選了原文化部2006-2007年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2006年中國舞美美術學會學會獎。

  “條件艱苦,但是,大家在一起都十分開心,氣氛感染人,這是團結合作帶來的無窮力量。那次演出燈光任務分配,我和藏劇團的同志分工,在燈光控制室我控制常規燈,格桑扎西控制劇場面光,在觀眾席竟成和馮鳴控制電腦燈,舞台側台達瓦卓瑪控制換色器,我用對講機統一指揮大家,那是高原舞台上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第一次響起的京劇鑼鼓。京腔藏韻譜華章、唐蕃聯姻留青史京劇藏戲《文成公主》的成功創演也是漢藏民族團結的真實寫照。”朱丹這樣回憶首演成功,字裡行間難掩成就感與自豪感。

  2019年入藏:擔任獻禮劇目燈光設計指導

  此後,朱丹雖然沒有長年駐藏援藏,但是也成了援藏的“常客”。除了2005年這次,2018年至2020年更是以每年一次的頻率入藏、援藏,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投入的精力和感情一次比一次多,擔子也一次比一次重。

  繼2018年完成藏劇團新創劇目《藏鄉情》燈光設計任務,2019年,朱丹第三次踏上拉薩這片熱土,擔任現實題材藏戲《高原春雷》(後更名為《次仁拉姆》)一劇的燈光設計指導。

  《次仁拉姆》講述了西藏百萬翻身農奴的榜樣和代表次仁拉姆,在共產黨和解放軍的領導下,帶領村民成立“朗生”互助組,自力更生開展農業生產,走向社會主義康庄大道的故事。作品以小見大,充分闡釋了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西藏,就沒有西藏人民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深刻內涵。而此時的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已經今非昔比。藏劇團已擁有一批專業的藏戲編、導、表演人才。嶄新的藏戲藝術中心劇場矗立在藍天下,觀眾席用灰色的遮塵布滿滿覆蓋,藏式風格的台口框鑲嵌在舞台前沿,滿台的LED和電腦燈已跟國內一流的劇團接軌。吊杆也不是手動的,已然全部是電動,能編程序,跟十五年前天壤之別。硬件的大幅提升和朱丹的駕輕就熟,該戲於當年“十一”期間上演,成功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獻禮。

  帶新人:手把手帶藏族小伙獨立操盤大型演出

  也就是在這一年,藏族小伙旦增成了朱丹指導的第一位“新人”。雖然藏劇團硬件已比肩內地,但是軟件、技術和舞美專技人才相對匱乏,藏劇團團長班典旺久希望朱丹在指導設計好《次仁拉姆》這出戲之余,帶一帶旦增,希望旦增能接手燈光操作這一塊的工作。

  2019年援藏,朱丹首次為旦增進行控台培訓

  朱丹欣然接受了這項培養“新人”的任務。

  旦增不會寫漢字,但是能聽會講漢語,還有著滿腔學習的熱情。朱丹半天上理論課,半天讓旦增實際操作控制台,手把手給旦增示范燈光操作,帶領旦增從日常的光影當中,觀察光、認識光、測色溫、測照度,對比一天不同時候的光效。讓他少走彎路,操作更為規范,戲劇演出編程速度更快。這次援藏結束,旦增的燈光控制台的技術已經有所提高,對光的認識也有所提高。

  今年5月,朱丹第5次入藏,進入藏戲藝術中心劇場,對新編現實題材藏戲《次仁拉姆》進一步打磨提高。來了以後,朱丹跟藏劇團領導溝通,請求他們大膽地啟用旦增當該戲的操盤手,朱丹全程輔導保障。

  2020年朱丹(右)、旦增(中)、達娃卓瑪(左)在《次仁拉姆》演出前,對光編程

  對於操盤這麼大型的演出,旦增信心不足。朱丹鼓勵他:“你可以的,我會在旁邊,你不會的地方手把手教你,再不會我會親自上手。再不行我編完你彷照我的再編一遍。”就這樣,一個按鍵一個按鍵地開始,一個命令一組按鍵地練習。結合劇目,朱丹這位經驗豐富的青年文藝工作者先去排練場錄完像,再帶著旦增開始對著錄像進行初步空編、演練。

  朱丹因材施教,耐心、真誠、細致,旦增學得刻苦認真、一絲不苟。剛開始朱丹嘴裡跟念經似地說著控台命令,旦增敲打著控台鍵盤,他經常敲到腦子缺氧,一片空白,朱丹也經常念到口干舌燥,嗓子發炎,咳嗽不止,出了劇場還滿腦子都是控台命令在打轉。

  這樣的強化訓練非常有效,旦增終於把整台演出的程序編下來。接下來是合成的關鍵階段,結合旦增的情況,朱丹把控制台切換到AB場模式,手動和自動時間自由結合,“師徒”二人一起探討,以簡單的字母、符號來表示,就這樣旦增順利完成了控台。接下來的彩排、演出自然變得非常順利。

  “要學會並適應這種直接快速的演出模式,一般要經過大學4年學習,還要有幾年的社會實踐經驗才能到劇團直接參與控台。但是這樣有針對性的全是干貨的學習方式,與單刀直入式的師傅帶徒弟式的強化訓練,暫時化解了實際演出過程當中用人的恐慌。這種人才的快速培養模式除了要找准突破點,對症下藥外,同時也離不開文化和旅游部“訂單式”文化援藏的好政策,部裡、團裡等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朱丹總結帶“新人”的經驗。

  “有人說,援藏路是一條獻完青春獻子孫綿綿不斷的路。我雖然沒有長年駐藏援藏,但是陸陸續續五度進藏,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投入的精力感情一次比一次重。記得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張治中副廳長說,一日援藏,終生受益。而我想說的是,一次援藏、終生愛藏。”

  朱丹這樣總結了她在拉薩河畔、布達拉宮腳下難忘而又幸福的文化援藏經歷。(王慶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