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 權威解讀
權威解讀
科學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之相互關系
發布時間:2020-11-18 16:22 來源:人民論壇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人民論壇 2020-11-18

  【摘要】“十四五”規劃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在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實踐中編制和實施的。這一偉大規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物質、國力基礎,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現代化經濟體系、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為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進步提供科學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制度基礎,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時代意義。

  【關鍵詞】“十四五”規劃 新征程 歷史交匯期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中央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必須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必須堅持深化改革,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改革開放重大舉措﹔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

  “十四五”規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在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實踐中編制和實施的。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深入理解、貫徹、落實好“十四五”規劃,充分理解“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的相互關系,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實施好、落實好“十四五”規劃,邁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一步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完成之後的新的奮斗目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繼續和深入。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就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安排,形成“三步走”戰略目標,即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經提前實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奮斗,特別是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指日可待。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安排的繼續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們黨適應我國發展要求和實踐進程作出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根據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總體要求,把未來30年劃分成若干不斷遞進的發展階段,分步推進,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黨的十九大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成兩個階段安排:第一階段是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是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落實黨的十九大的部署需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不懈奮斗,首先要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個新征程的第一步,就是要認真編制、實施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特別是實施好、落實好,意味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步取得成功,從而為今後的第二步、第三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全部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創造條件。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此後,他多次闡釋、宣布了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是積極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選擇,是主動適應我國新發展階段的必然需要,是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發展優勢的重要途徑,是豐富完善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形成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提升我國經濟抵御外部風險挑戰的能力,能夠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來看,“十四五”規劃的實施,一是將進一步構建完整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體系﹔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二是將進一步構建高水平開放體系,全面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構建國際經貿合作新格局。三是將進一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緊密結合,努力形成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融合關系。四是將建立支撐雙循環的體制機制和改革體系,促進土地、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同時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等。這都將促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十四五”期間的形成。可以說,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既是“十四五”時期需要完成的任務,也是促進我國經濟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

  根據《建議》,“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包括:完善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逐步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實施高標准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等等,以完善的市場體制機制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按照《建議》,在“十四五”時期,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將逐步形成:一是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供給質量不斷提高,過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規模擴張、忽視質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得到改變,產能過剩、產品庫存堆積、杠杆增加、效益低下、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得到緩解﹔二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能變革,使質量效益不高、增長動能較弱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更好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效激勵科技創新和創業創新﹔三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四是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更好的經濟體制逐步形成。“十四五”期間,這些目標的實現,不僅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關口被跨越,而且意味著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得到實現。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佔據主動

  20世紀後期,以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為基本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一直在孕育發展,人們稱此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於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對於我國經濟與社會長遠發展至關重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高了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素質,將有可能極大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為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從需求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將引致大數據、雲技術、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終端等新一代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需求。同時,這一輪革命使得共享經濟、網絡協同、眾包合作等協作方式日益普及,在保證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拓展了范圍經濟,挖掘了經濟增長的新源泉。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發了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在“十四五”期間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僅是我國經濟建設、產業布局需要高度重視的任務,也是關系今後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戰略前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對於“十四五”期間乃至今後較長時間內如何抓住、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對於以信息技術的突破性應用為主導驅動生產力變革、以信息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以智能制造為先導構造現代產業體系都作出了重要規劃和部署。在“十四五”期間落實好、實現好這些部署,必然使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佔據有利地位。

  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經濟發展內部各個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不充分。

  從經濟發展內部看,一是工業化發展水平不平衡,即在區域結構上,工業化水平總體上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在產業結構上,低水平、低附加值產業產能過剩,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產品的供給能力不足﹔在資源環境上,工業化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在與信息化的關系上,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不夠。二是以人為核心的高質量城鎮化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較為突出,城鎮化與工業化尚未形成良性互動。

  從經濟與社會發展看,相較於連續四十多年高速持續增長的經濟而言,各項社會事業相對滯後,有些方面存在較大的短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總量不足、水平較低。特別是一些地方受到不正確觀念的影響,把教育、文化、醫療等事業當成競爭性產業推向市場,由市場配置資源,不僅使得這些事業發展受到影響,而且造成了公共服務產品供應的不公平。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行業的居民之間,在醫療、衛生、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解決這些問題、補齊這些短板,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協調、全面的發展進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這方面任務予以高度關注,在《建議》中,為解決我國發展現階段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補齊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短板,提出了重要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根據我國國家政權的性質,根據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確立、形成、完善國家治理各方面的制度,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根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對於“十四五”及今後一個時期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要求。落實這些要求,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在“十四五”期間,我們黨將逐步建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各方面的制度,以此保證黨的領導的正確方向,以黨的領導保證黨的使命的實現﹔形成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推動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完善黨領導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武裝力量、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等制度﹔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通過這些方面的制度確保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另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包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等。同時,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建設,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根據《建議》,在“十四五”期間及今後一個時期,以上制度體系將得到更好健全和完善,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將取得重大進展。

  “十四五”規劃的實施必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歷史性影響,對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產生積極作用

  “十四五”規劃的實施,必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歷史性影響,必然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國家治理水平、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水平、科技創新水平躍上新的台階,也必然會對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產生積極作用。

  首先,“十四五”規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物質、國力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要完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所有歷史性任務,就必須把2021年到2025年這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任務實現好。這不僅是完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完成第二個、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基礎及前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對於“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出了明確的任務要求。實施“十四五”規劃,把這些任務予以落實,到2025年“十四五”規劃完成之日,我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大大前進一步。在經濟總量上,按年均增長5%計算,到2025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2000美元,正式邁進高收入國家行列。在發展基礎上,我國14億人口的消費能力將普遍提升,特別是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總量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極大推動力。因此,“十四五”規劃各項目標的實現,不僅能夠確保2035年遠景目標中第一步任務的實現,而且為“十四五”之後幾個時期的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動力之源,確保從2025到2035年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有著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費拉動。

  其次,“十四五”規劃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現代化經濟體系、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所有這些都要以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為前提。2020年到2035年期間,我國經濟如何才能跳過“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才能避開全球經濟(特別是2020年疫情之後)的普遍衰退,實現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這需要與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科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有較強的科技能力、創新能力,需要有支持進步與創新的體制、政策、制度。而“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將使我們獲得這些必須的基礎。

  一是“十四五”期間將形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在總結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幾十年經驗的基礎上,使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效彌補市場作用的不足,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二是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基本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體系既是我國經濟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要前提。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建成包括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這個“6+1”現代化經濟體系,必將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可靠、堅實的體制機制保障。三是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技術創新,並打造鼓勵、促進創新所必需的體制、制度與政策基礎。“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更加重視各方面的科技進步,特別是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在推動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在關系我國若干領域核心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的應用等方面,不僅要努力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對某些重大技術組織集中攻關。可以預料,這些任務在“十四五”期間的實現,必然為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基礎。

  最後,“十四五”規劃為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進步提供科學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制度基礎。國家制度,包括整個國家治理體系,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和諧穩定,是一個國家經濟生活正常運轉、經濟活動有序發展的基本前提。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就,都得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議》強調實現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都必須高度重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一是堅持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制度體系,特別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黨領導水平、執政能力不斷提高,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好落實提供前提,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保證。二是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特別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使國家治理體系各方面內容更加科學、規范、高效,以此保證人民主人翁地位。三是推動全面依法治國邁向更高水平,使我國國家管理、社會事務辦理、關系人民利益問題的處理在社會主義法治規范內運行,特別是更好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法治和德治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要求,形成法治和德治並舉、相得益彰的社會治理模式,為我國社會長治久安、和諧穩定提供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僅能夠使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邁向更高水平,也能夠為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進步提供穩定、可靠的制度前提,這也是我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保障。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