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 權威解讀
權威解讀
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十四五”科技創新高地
發布時間:2020-11-18 16:25 來源:人民論壇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人民論壇 2020-11-18

  【摘要】“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科技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十四五”科技創新高地,要加強黨對科技發展的領導,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形成全社會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局面。

  【關鍵詞】十九屆五中全會 “十四五”規劃 科技創新 核心技術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五中全會在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文簡稱《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

  “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的世界大勢與中國優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世界發展格局和形勢,以及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進行了科學分析,這是我們精准把握“十四五”時期世界科技創新大勢的根本原則和基本依據。

  “十四五”時期世界科技創新大勢將趨於復雜化。縱觀人類歷史,科技創新在世界發展、人類進步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環境的復雜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相應地,科技創新世界大勢將趨於復雜化。其一,國際科技創新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阻擾甚至出現斷裂,全球價值鏈面臨重構,各國都在積極尋找推動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科技創新推動全球價值鏈重構的作用越來越大。未來擁有較快科研發展能力,較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國家,能夠向科技產業鏈、全球價值鏈的上游攀升,在國際科技創新格局中的地位將不斷提高。其二,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始終是發展趨勢。隨著全球產業分工的不斷加強,科技的閉門創新已經不再適合當今以及未來世界的發展,科技創新需要匯聚更廣泛的智慧和力量。2019年我國已與212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並發表論文,合作的論文總數達到1980年的2800多倍。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六大洲138個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相關論文產出與影響力提升顯著。隨著國際科技創新領域日益擴大,我國已經與161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簽訂了114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在64個國家和地區的99個駐外使館派駐科技外交官。

  中國要發揮自身優勢把握科技創新機遇。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科技自主創新,特別是原發性科技創新。近年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成為緩解疫情沖擊、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全球都能夠獲得北斗系統高質量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大國重器舉世矚目。隨著國際貿易摩擦更為頻繁,逆全球化沉渣泛起,全球產品供應鏈受到人為阻擾,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對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實施高新技術斷供政策。為此,我國更加重視本國科技自主創新,梳理“卡脖子”清單,將其列為科技創新清單,因為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到。通過不斷增強中國科技自主創新意識,積極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同時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國科技創新成果,才能在應對全球化挑戰中,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

  中國的科技創新更具開放性、交流性、合作性。中國的科技創新從來都不是封閉式的創新,改革開放40多年來,始終秉持開放合作理念對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一直強調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創新,積極融入世界創新體系。今後,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發展也越來越需要中國。隨著我國科技創新的法律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加強,中國將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熱土。

  中國在世界科技創新格局中的地位將不斷提高。中國在高鐵、高端裝備制造業等領域已經位居世界前列,隨著我國自主科研創新的加快發展,中國有望在某些領域的科技創新領先世界,以產業作為科技創新運用和推廣的載體,搶佔國際中高端產業鏈。具體來看,“十三五”期間,全社會研發經費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201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2.21萬億元,較2015年增長56.3%,總量居世界第二位﹔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創新正在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重點突出“十四五”科技創新特色和階段特征

  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面臨的變化,即我國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創新能力急需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因此,通過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未來,科技創新將進一步助力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持續攻關,不斷提振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例如,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國家自主創新區和高新區成為科技創新轉化應用、培育高新科技創新產業的核心載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多達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創新創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同時,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戰略性科技新興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制造業科技創新、服務業科技創新、數字科技創新等相關產業將大有蓬勃發展之勢。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新發展格局。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科技創新在我國創新體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緊密聯系、協調發展,科技創新是我國實現更高水平開放的根本所在,科技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是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支撐。未來一段時間,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逐漸形成,這是根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作出的戰略判斷。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第一,科技創新更加貼近人民生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更加追求生活質量和個人健康。近年來,我國人口老年化趨勢日益凸顯,重大疾病防治的科研攻關給他們帶來福音。第二,科技創新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生產生活。截至2019年,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約束性目標。碳強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3%,都已經提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給他們帶來福祉的不僅是物質產品,還有清新的空氣、干淨的水、優美的環境。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一方面,我國生態環境治理仍面臨較大挑戰,生態文明建設還需要繼續大力推進﹔另一方面,世界經濟普遍面臨下行壓力,迫切需要復蘇和發展,如何將兩者兼顧,實現協調發展是一大挑戰。二是我國綠色發展水平有待提高。我國目前著重於解決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初級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缺乏對新型產業、產品、技術,進行創新的動力與能力,綠色產業處於起步期,還未形成一定規模。科技創新能夠更好地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綠色科技的發展不但可以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低碳、便捷,助力生產生活綠色化轉型,而且綠色科技帶動的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的發展將促進綠色就業,進而助力實現人民綠色健康的美好生活。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首先,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著國家安全發展,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前提條件。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全會進一步指出,“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面對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這些都需要科技創新支撐。其次,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體目標。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著經濟現代化,支撐引領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著社會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社會﹔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著政治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著文化現代化,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著生態文明建設,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最後,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著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保障。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科技強軍是新時期推動科技發展的應有之義,是加快國防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優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的根本支撐和引領力量。

  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科技創新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發揮體制優勢,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十四五”科技創新高地。

  加強黨對科技發展的領導,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過去我國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來之不易,根本原因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正確指揮和科學決策,使得我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歷史和實踐表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全面領導是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高地的主導力量。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重視科技創新主體,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根本保證。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我們必須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積極參與全球高端科技產業合作,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步伐,更為重要的是加強研發設計、科學技術的原發性、自主性創新,構筑中國科技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和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吸引全球范圍內高端人才在我國就業創業創新。進一步加強我國教育培訓及配套體系建設,鞏固基礎教育,大力發展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水平、能力的創新人才,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培育堅實的後備力量。創建舉國體制,為實現國家科技強國目標,凝聚全國力量在特定科技創新領域集中攻關。

  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加強基礎研究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壁壘。我國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突出“從0到1”的原始創新。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科技領先、關鍵核心技術領先都與他們重視基礎研究高度相關。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關和應急攻關的體系化能力,統籌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系統、完備、高效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激發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快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我們國家必須要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的“雙輪驅動”,切實加大基礎性研究的投入,最大限度發揮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效能。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促進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落地。開放合作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應有之義,自立自強是進行開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礎。要開放合作、交流互鑒,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努力與世界各國就科技政策、發展規劃、科研倫理以及共同關注的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域開展對話交流,在開放合作中求同存異,努力形成更多國際科技治理的共識。進一步優化中國科技創新的法律政策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來華工作創業的海外人才提供平等機會和便利條件,努力讓中國成為全球創新創業者青睞的一片熱土。

  以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全社會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局面。科技創新投入是巨大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技創新的一個趨勢是更加貼近群眾生活,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十四五”時期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行為方式、社會心理等都將發生深刻變化,“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創新”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治理模式,真正體現共建的力量來自人民,共治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為了人民。因此,以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推動形成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局面,要體現共建的科技創新力量來自人民群眾,共治的科技創新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科技創新成果為了人民。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大數據與經濟模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新華網,2020年10月29日。

  ②《科技部:正在組織編制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人民網,2020年5月19日。

  ③《數說“十三五”科技創新重大成就》,中國科技網,2020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