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修昔底德陷阱”,高舉和平發展旗幟,帶動世界走向光明
和平問題是世界遇到的最大問題,世界的前途與命運寄希望於和平發展。飽受帝國主義侵略之苦的中國人民最渴望、最熱愛和平。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並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貫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中國軍隊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不管什麼時候、實力發展到什麼水平,中國從未對任何國家和地區主動發起過軍事威脅、軍事行動。中國一再向國際社會表明永遠不稱霸。上世紀60年代,中國擁有核武器之後立即宣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為世界樹立了和平發展的榜樣。
“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特別鮮明、特別堅定地強化了繼續堅持和平發展的立場、原則和指導思想。要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致力於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加強國防建設,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不隻是為了自身安全、捍衛本國和平與核心利益,同時也是為了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與共同利益。這是貫穿“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核心思想。由此可見,規劃和目標充分體現了中國謀求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的深切願望,對任何一方都沒有絲毫敵意。同時,把和平發展寫入“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是用國策和法律的形式向本國和世界人民作出神聖庄嚴承諾,充分顯示出中國境界之高、胸懷之大堪稱世界之最,充分顯示出中國超越國強必霸的世界歷史邏輯、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強大決心,這讓世界充滿希望。
超越單邊主義逆流,豎起共同發展標杆,帶動世界加強合作
長期以來,中國始終是多邊主義倡導者、踐行者,堅定走合作共贏之路,堅定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不移地對外開放,積極支持全球多元化發展、包容性增長。制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以法制化的力量為擴大開放保駕護航。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按照《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所提出的要求,為所有合法投資者提供寬鬆和諧的營商環境。持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自由貿易港建設等一系列開放舉措的實施,堅持以開放促進中國與全球的深度融合。
“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充分體現了對於這一成果的鞏固和發展,在經濟發展上明確提出,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規劃和目標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這不僅僅是為了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主動承擔起減緩世界經濟下滑趨勢、保持全球經濟增長的重大責任。
事實上,多年來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每年的貢獻率都在30%以上。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有多好,國內大循環有多好,與世界經濟的雙循環、共循環就有多好,中國加快形成經濟發展雙循環,就是為世界經濟發展作貢獻。規劃和目標還進一步提出,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中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超越狹隘的本國優先、單邊主義局限,竭盡全力謀求共同發展,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分享發展成果。這在當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重新抬頭,全球化進程遭遇強烈逆流的國際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尤為珍貴,為全球共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示范引領。
超越傳統增長模式,站在綠色發展前列,帶動世界攜手減排
從“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可以看出,中國以革命性的姿態推動綠色發展,超越眼前局部利益、單純追求GDP的傳統發展模式,自覺肩負起共同實現聯合國減排目標的使命責任。這一規劃和目標明確提出,大力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中國長期粗放型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擴大、水源枯竭等問題,提出新發展理念,修訂實施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開展環保督察,查處典型案件等,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環保風暴,從總體上遏制住了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在此基礎上,“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更加突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前所未有的位置,貫穿“五位一體”各個方面和全過程,走出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按照此次規劃和目標要求,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動污染防治,動員全社會力量,從一點一滴做起,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進與提升上下硬功夫,在綠色技術研發上集聚創新資源,形成更多的突破性技術,並推廣應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取得重大進展,以更好的生態環境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全球生態保護貢獻中國的智慧與力量。
超越技術壟斷壁壘,邁上創新發展高地,帶動世界贏得未來
“十四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是中國經濟實現質變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加快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先進技術擴散,實現中國經濟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的攀升,以擺脫先進科學技術嚴重依賴外部、長期受制於人的窘境,也給世界注入強大發展動力和活力。基於這一背景,“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十分突出地強調自主創新、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關鍵產業的追趕。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數字化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中國逐步站到世界科技強國的前列,不僅能夠促進和帶動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快速形成,同時又必然影響和帶動全球科技進步、經濟增長,使世界各國更多分享中國紅利。這是由中國共產黨初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中國五千多年文明、中國對世界認知智慧、中國發展胸懷格局所決定的。
超越外部干涉襲擾,捍衛接續發展優勢,帶動世界聚力前行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世界最強的穩定性、確定性優勢,能夠避免西方制度性的不穩定不確定的致命影響,特別是還能夠有力有效抵御西方對中國內政的干涉和意識形態影響,讓中國保持堅定正確的發展方向、發展節奏和戰略定力,始終如一地謀發展、搞建設,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規劃接著一個規劃制定,規劃與規劃之間緊密銜接,前後幾十年一氣貫通,始終不離國家發展強大的軸心。而西方卻很難作出長期規劃。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制定五年以上的長期規劃並加以落實幾乎難以想象。《福布斯》一篇文章曾指出:“我們目前的體制不能實施類似五年規劃的方案,因為我們無法讓政客承擔責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恩格爾也曾說:“在中國為下一代制定五年規劃之時,美國人隻在為下一屆選舉規劃。”
從1953年開始,中國已連續編制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規劃,對指引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國之外,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做到這樣。從“十四五”開始,中國還將繼續編制6個五年規劃,統領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整個歷程。回顧五年計劃、規劃制定實施進程,可以清晰地看到:
“一五”計劃為中國工業化確立奠定了初步基礎﹔
“三五”至“五五”計劃大大推進了中國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七五”“八五”讓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到“九五”期末,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中國進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十一五”時期,中國跨躍到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十三五”規劃的完成,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隨著“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制定、實施,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劃和目標明確提出,到二〇三五年,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這是令人鼓舞的目標和成就。中國按規劃長期穩定有序發展,是由貧窮落後快速富強起來的重要秘訣,世界各國可以由此得到發展經驗、發展智慧、發展方案,進而著眼自身持續穩定發展,進行制度改革創新,勇敢克服黨派相互爭斗帶來的內耗和傷害,協調一致地謀劃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造福於本國人民。
當前,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中國作為大國,被歷史推到了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位置。依照“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要求,中國要勇立世界變革潮頭,超越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秩序障礙,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結構的重塑,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和形成新發展格局。由此,中國必將創造出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業績、新奇跡,必將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巨大貢獻。
本文近期將刊發於《人民論壇》雜志,上文略有刪減
(作者為原北京軍區空軍副政委、少將,中央財經大學博導)
原標題 | 具有世界典范意義的偉大設計
上一篇: 中國這個大動作,釋放了什麼重要信號? |
下一篇: 大國關系“新常態”及良好外部環境營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