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1年聚焦全國兩會(文化和旅游)專題 > 兩會熱點
兩會熱點
代表委員聚焦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活力、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3-08 10:3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1-03-08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在“十四五”時期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在文化與科技等行業融合趨勢凸顯、文化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升級、文化消費模式和需求發生變化的新時期,以體系化全面解決我國文化產業面臨著高質量發展的各項需求,意義重大,勢在必行。今年全國兩會上,諸多代表、委員共議國是的同時,結合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工作,聚焦“新時代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建言獻策。

“文旅+科技”是武漢光谷新區的特色之處,這裡是中國首個國家高新區。

湯顯祖戲劇節已成為中國戲曲界的品牌活動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文旅+科技”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戰略,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於2020年4月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推動數字技術在各行各業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聚焦到文化產業領域,不斷推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發展,形成覆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體系,成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
  “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江西的文化傳播、景區推廣等帶來了全新便捷的方式與途徑,特別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沖擊下,江西省各地積極借助科技,採取網站、APP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形式提供優質移動文化服務,讓人民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中享受到許多精神食糧。同時,一些景區景點利用互聯網、AI、VR等新技術,推出許多網絡虛擬景點,使廣大游客坐在家中就能飽覽江西好風光。這些新變化、新事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朱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朱虹認為,江西應積極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抓住世界VR產業大會永久落戶江西這個歷史機遇,積極支持和引導VR/AR、5G、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江西文化產業領域的集成應用和創新,大力開發建設一批指尖博物館、線上研學、動景穿越、手游直播文化產業數字化應用場景。同時,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充分運用創意設計等產業形態,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鮮明贛鄱文化特色的原創IP,強化IP的開發和轉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育一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數字企業。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航天科技、5G、高速交通等科技創新和新基建投資的興起與發展,以旅游數字化平台發展為推手,構建現代旅游產業新發展格局,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行業的共識。技術的創新發展,令‘旅游+’擁有無限可能。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出台有關細化政策,加強分類指導、精准指導、落地指導,助力傳統旅游業向現代旅游業升級。”全國人大代表、無錫靈山文化旅游集團董事長吳國平表示。
  持續深化改革,激活產業創新活力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文化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積極探索並加快推進現代化文化經濟體系建設,對於推動文化經濟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離不開文化企業的持續深入改革創新,同時,在文旅深度融合的當下,通過改革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以旅游業帶動文化產業發展也是新的嘗試。
  “作為湖南民間特色工藝,湘繡是湖南的文化名片,‘十四五’期間,湘繡要創新進取,必須以高質量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俘獲‘繡粉’,傳承湖湘文化基因,展現新時代湖南風採。”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生產部主任成新湘認為,作為農業文明的產品,湘繡生產規模小而散,以技能密集型為主,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相對滯後,市場競爭力不強。湘繡企業需要緊跟企業深化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體制和競爭機制,提高從業人員積極性、激發活力、創新湘繡產品與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支持。隨著國內旅游業的升級發展,目前的金融服務、金融工具已經不能充分滿足新經濟時代旅游業發展的一些實際需求,旅游企業普遍難獲得持續的融資途徑。基於此,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提出了通過金融改革創新為旅游產業賦能的建議。他提出要加大支持力度,適當放寬上市條件,提高旅游企業上市比例﹔進一步推動旅游資產證券化,增強旅游企業自身融資能力﹔創新支持模式,打破旅游企業的融資壁壘,拓寬旅游企業融資渠道。
  “總而言之,新經濟時代的旅游產業發展需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的創新和改革,以加強對旅游產業的適用性,通過金融改革創新,賦能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讓旅游業對我國的經濟內循環做出新貢獻。”朱鼎健表示。
  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加強文化品牌建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讓數字文化產業站在了機遇風口上,同時,龐大的文化消費需求也被釋放出來,並滲透到各文化領域,直接關系大眾日常生活。在這種發展趨勢和背景下,培育大眾數字化的文化消費習慣、完成新一輪的消費升級成為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
  “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意味著推進文化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生產、流通、消費生態體系建設。目前從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示范城市建設和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示范區的建設發展實踐經驗來看,這既是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強有力嘗試,也是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踐行彰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圖書館研究館員劉忠斌認為隨著各類數字化技術不斷應用於文化生產,文化消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反過來,消費作為需求側的驅動力,又助推文化產業數字化不斷完善,催生催熟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
  就如何把握消費需求變化、創新文化產品供給,劉忠斌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讓數字內容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需求。網絡文娛市場規模正在超越傳統娛樂市場,成為文娛市場的主體。文化消費中數字內容佔比越來越重。二是利用文化消費的互動需求凸顯社交屬性。文化消費的社交屬性和社群特征,可以借數字化技術實現最大程度的滿足。互聯網文化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定位不同偏好的用戶群體,實現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精准投放,推動文化內容創作向精細化和品質化方向發展,促成供需兩側的良性互動。三是充分挖掘場景式文化消費需求。如今,文旅融合過程中的場景式消費越來越受關注。“體驗”逐漸成為當前文化消費關鍵詞。場景式消費凸顯了消費者希望獲得的不再是一個孤零零的文化產品,而是更有故事和情感附加值、全身心、全方位的文化體驗。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市場主體是根本。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在於“量”的增長,更應注重“質”的提高,最大的挑戰在於形成產品結構布局合理、產業鏈完備的產業體系,以適應現代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求。由於我國文化企業發展大多時間不長,文化產業發展方式較為粗放,不少行業存在產品同質化問題,現代文化品牌打造一直是短板所在。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演藝集團總經理柯軍提出了塑造東方戲劇品牌——“湯顯祖”的建議,他認為應該轉變“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對標西方莎士比亞的品牌成功,借助數字科技,讓“中國戲曲品牌﹒湯顯祖”實現標識化、統一化,全世界人民即便宅在家中也可欣賞,中華戲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真正讓中華文化走出去。未來,運用3D人像復原技術還原湯顯祖,作為“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導賞首講,成功塑造東方的戲劇品牌。通過搭建湯顯祖大劇院、組織“湯顯祖﹒東西文化戲劇”線上演出季(展覽周)、加強“湯莎對話”對外系列交流等載體形式,真正實現這一品牌國內叫得響、海外傳得開。
  (本版統稿:張婧,文字採寫:程佳、於帆、李琤、盧旭、李榮坤,制圖:張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