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的文旅產業遭受很大沖擊,大多數企業現金流遭遇考驗,不少小微企業退出市場,景區景點、酒店、旅行社、演藝、娛樂等文旅行業遭受重創,文旅相關行業也蒙受巨大損失。
如何應對疫情影響,如何化危為機開掘文旅新增長點,關乎行業發展和產業前景,關乎國民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由此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代表建議:錦囊妙計助力文旅產業復蘇
“疫情對經濟影響程度超過‘非典’,特別是由於春節黃金周直接影響,疫情對旅游業全年的影響將更加深遠、漸進。”去年全國兩會,一份建議直指疫情給文旅業帶來的影響,道出了業界普遍的擔憂。
這份建議的提出者是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作為一名文旅戰線老兵,他一直密切關注文旅這一具有高度環境敏感性的行業。疫情之中,他看到了文旅人沖鋒在一線、盡己所能助力抗疫的行動,更了解到相關服務停滯、產業受阻的艱難形勢,深切感受到文旅融合中的痛點之痛。
截至3月底,預計新冠肺炎疫情僅對四川一地的文化和旅游業造成的損失就超過2000億元。觸目驚心的數字,揪著鄭曉幸的心,進而令他深思:如何有效應對疫情給文化和旅游業帶來的危機與挑戰,恢復發展文化旅游業?正是帶著這樣沉甸甸的關切,他展開了深入調研,最終提出了破局之策。
鄭曉幸分析,疫情之下,人們的出游方式、文旅消費觀念、主流旅游產品、文旅服務理念都將發生轉變,文旅產業急速變革,總體由服務型經濟模式向體驗型經濟模式轉變,專業化、精細化、精准化分工會更為明顯,以旅游者需求為核心的細分市場會成為新的藍海。
要讓疫期“冰凍”的文旅行業率先實現復蘇,鄭曉幸建議:
第一,強化政府財政投入,加快推進重點文旅項目建設。鄭曉幸認為,重點文旅建設項目既可以帶動投資,又可以在疫情平復後拉動消費、穩定經濟。“相應的政策支持,可以消除疫情帶來的投資觀望心態,積極促進項目建設。”他建議,對今年竣工開業的項目尤其要給予財政支持。
第二,加大企業輸血力度,設立文旅產業扶助基金。鄭曉幸觀察到,大量民營中小微企業為豐富和完善文旅產業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還解決了大批人員的就業問題。在許多貧困地區,當地群眾脫貧的主要手段也是旅游業。因此,有必要由國家主管部門及地方政府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基金對特殊時期困難企業進行扶助。並認為,該基金年限不一定長,以1年到2年為主,企業經營正常後即可歸還。
第三,深化健康旅游理念,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他建議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實施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項目,推動“景區+文創”“景區+非遺”等植入模式,如在A級旅游景區活態化、常態化展演地方藝術和非遺技藝,豐富景區旅游產品供給。他還建議打造各類文旅線上平台和新型文旅空間載體,大力發展文旅裝備制造業,延長文旅產業鏈,補足發展短板。
第四,推進消費城市試點,激發文化旅游消費潛力。鄭曉幸建議,加大政府公共服務購買力度,發行文旅消費補貼基金,同時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培育發展文旅孵化基地,整合文創產品、旅游商品、藝術培訓等資源,研究籌建線上線下“文旅產品超市”。此外,他認為,應加快發展以裝備制造、工業遺產、醫療康養等為主導的文化旅游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建設一批文化旅游新業態示范基地(項目)。
文化和旅游部辦復:落地實施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疫情之下,“復蘇”是行業期盼,“紓困”則是主管部門全年關鍵詞。鄭曉幸的建議切中痛點,得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文化和旅游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與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密切溝通協作,推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支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應對疫情沖擊,切實解決文化和旅游企業實際困難,促進產業恢復重振。
一筆筆專項資金提振行業信心,有力支持復工復產。
在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12月召開的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相關數據非常直觀地呈現了努力成效。
在抓好項目建設方面,聯合6家金融機構確定全國文化和旅游投融資項目遴選結果,共包括320個項目,總投資6194.1億元。舉辦7期精品項目交流對接會,共推介項目523個,總投資額超4000億元。
在積極爭取紓困政策方面,推動各項政策積極把文化和旅游行業納入支持重點,這些政策涵蓋了財稅、社保、金融、成本等各方面。文化和旅游部與中國工商銀行簽署協議,新增1000億元紓困復產貸款授信額度,截至2020年10月末已落實866億元。
在指導地方用足用好政策方面,召開了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專題部署幫扶企業紓困、推動產業發展工作。印發用好貨幣政策工具、做好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業幫扶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推進重大文化和旅游項目實施。目前全國文化和旅游領域累計發行專項債券規模達610.4億元,及時將文化事業建設費免征政策傳達到相關市場主體。
文化和旅游部還及時出台了暫退旅游服務質量保證金政策,截至2020年7月,全國共暫退旅游服務質量保證金約70億元。
一項項應時之舉,充分體現政策前瞻性。
文化和旅游部以應對疫情為契機,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景區管理與服務質量,大力發展健康旅游等產品與模式,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一是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2020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發出“狠抓線上”的號召,引導市場主體大力發展各類文化和旅游線上平台和新業態。二是指導智慧景區建設,推動景區預約管理。文化和旅游部編制印發《智慧旅游景區建設指南》,對旅游景區提出了“限量、預約、錯峰”要求,並通過多種方式向全社會倡導“無預約、不旅游”理念,提高預約制度實施的覆蓋面,推進旅游景區預約常態化。三是積極發展康養度假旅游產品。文化和旅游部積極落實“健康中國”戰略,提倡健康旅游理念,培育引導度假區、鄉村旅游點、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旅游目的地建設。2020年1月,與體育總局聯合發布“2020年春節黃金周體育旅游精品線路”。重新制定印發《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管理辦法》,並於4月啟動新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申報工作。7月,印發《關於統籌做好鄉村旅游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場復蘇有關工作的通知》,支持打造一批康養主題鄉村旅游點。此外還有諸多扶持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的針對性舉措也在密集布局,推動產業進一步創新發展。
“文化和旅游部對建議的認真辦復體現在行動中,相關工作有了實質性進展,我從中深刻感受到文化和旅游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升。”鄭曉幸對建議辦復表示非常滿意,還點贊了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多部門多系統推進工作的機制。
新時代新議題:文旅邁向高質量發展
文化和旅游部切實施策,統籌推進企業紓困、產業發展,將政策推進到了最後一微米。文化和旅游業的復蘇有目共睹。在剛剛過去的春節,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春節假期7天,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56億人次,同比增長15.7%,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5.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011億元,同比增長8.2%,恢復至疫前同期的58.6%。春節假期,文化和旅游系統未發生重特大人員傷亡事故,未發生聚集性疫情,實現“安全、有序、文明”的工作目標。歷經一年的錘煉和洗禮,行業正突破困境,生機勃勃地迎接新的挑戰。
“總體來說,疫情對全國文旅行業沖擊影響嚴重,但這畢竟是短期和階段性的,通過科學應對和精准施策,應該能夠快速恢復發展。”鄭曉幸在去年建議中的信心不斷強化,同時,他把目光放得更遠,思考更多的是未來的行業新格局。
今年兩會,鄭曉幸帶來了10個建議案,從機制、政策、法治等不同角度聚焦文旅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議題。其中,《關於加大後疫情時期文旅資源轉化利用力度的建議》深入分析了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性。結合文旅資源轉化利用思路陳舊、轉化利用中新形態培育缺乏創新路徑、線上線下融合整合不足、空間旅游濃度偏低等問題,鄭曉幸提出用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推進文旅資源轉化利用和提升效率,以文旅經濟提質增效來激發國內大規模文旅消費市場潛力。
“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推動文旅融合,從提高精神力量的角度推動文化建設,從鞏固文化成果的角度升級旅游產業。”鄭曉幸建議,一方面堅持疫情防控與文旅資源轉化利用並重並舉,注重新興技術在“文旅雲”底層軟硬件層面支撐應用,推出一批文旅“雲消費”新交互場景,支持傳統文旅資源積極開發IP內容精品、開展“IP化+數字化”升級。另一方面健全文化旅游資源向生產生活多向賦能布局,構建文旅資源轉化利用的“新業態、新通道、新消費、新空間”,把鄉村文旅大空間變成大城市的小場景、大線路轉換為小通道、大產品轉換為小賣場、大數據轉換為小網店,孵化電商消費、小眾消費、分眾消費、訂制消費、飛地消費等新形態。他還認為應構建大格局大主題大品牌的重點項目選擇機制,並實施文旅資源轉化利用的場景矩陣配置工程,推進文旅資源轉化利用的“場景、IP、展演”並舉發展。
密切關注後疫情時期文化旅游業新發展成為鄭曉幸履職工作的新重點。在這位代表眼中,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局面正在形成,一種更加綜合、多元的模式已在延展,更具沉浸式、全方位、多維度的互動體驗將成新常態。
記者手記
兩會召開之際,正是春暖花開之時,萬物復蘇。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疫情之中成長和升級的文化旅游業也已抽出新芽,向新的高度進發。而詩與遠方能走多遠,還取決於文化和旅游在深度融合中能否找准定位。
陰霾逐漸散去,曾經的困厄正轉為突圍的動力。一大批新業態新模式正蓬勃而生,雲演藝、雲娛樂、雲直播、雲展覽、雲旅游等不斷迭代,這正是文化和旅游發展邁上新台階的重要體現,也正是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的生動實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文化旅游業之所以能經受住一次又一次巨大變化的考驗,與謀劃長遠的頂層設計密不可分,與及時精准的政策推進密不可分,與像鄭曉幸這樣的全國人大代表在關鍵節點提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建議密不可分。
未來,圍繞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還有一系列難點問題待解,還有許多痛點問題需直面,但全社會更加堅信的是,有針對性的切實舉措、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會更高頻地顯現,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步子會更加有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碼新動能。(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