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1年聚焦全國兩會(文化和旅游)專題 > 委員談文旅
委員談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王黎光:建設“中國樂派” 惠及全社會
發布時間:2021-03-15 14:31 來源:文旅之聲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文旅之聲 2021-03-15

  “在往屆全國政協會議上,我提出了關於基層美育建設的相關提案,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都給予高度重視。希望逐漸把民族性很強的音樂藝術體系建設起來,納入中小學考試以及專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說,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能影響到一些教育工作者,同時又能培養一批文化傳承人,感到很欣慰。

  扎根基層,為落實美育建設建言獻策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王黎光進一步提出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為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做出貢獻的議案。王黎光表示:“‘中國樂派’是在傳統文化和美育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中國樂派’是以中國音樂元素為依托,以中國音樂風格為基調,以中國音樂家和音樂人為載體,以中國音樂作品為體現的一個音樂學派。”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追溯“中國樂派”建設的歷史淵源、確定“中國樂派”是文化傳承的方向,以及延續藝術實踐的時代脈絡,就是重新樹立音樂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鑄造軟實力。

  王黎光認為,一個國家的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真正體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而所謂強國,不僅體現在有多少高精尖人才,還體現在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倡導“中國樂派”,就是要惠及全社會,最終形成和呈現中國氣質和中國特色。

  文化與教育相輔相成,才能成就文化強國

  “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是相輔相成的。”王黎光說,經過深入北京、新疆、青海、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採風和調研,他發現這些地方普遍存在美育體系建設人才缺失的問題,這使得這些地區形成“零文化”傳播渠道的局面,無法達到國家基本的美育標准。他說:“在建設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的過程中,首先我們應該著重培養音樂教育人才。但對於我們這個人口大國來說,目前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條件處於不平衡狀態,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要提升藝術的審美標准和能力。隻有這樣,才能讓文化藝術扎根,才能在基層形成強大的文化力量,進而逐漸達到一種藝術的高度。”

  在提升藝術審美標准和能力方面,王黎光提出,現在中小學課本的音樂教材有待提升和完善,教材裡要有貝多芬,也要有王洛賓﹔要有肖邦,也要有劉天華﹔要有帕瓦羅蒂,也要有郭蘭英。他說:“我們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汲取其他文化的養料。中小學音樂和美術課程,要讓孩子們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塑造人格。”

  “中國樂派”核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樂派”的核心是不可復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精神面貌與審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中國樂派”及其話語體系建設關系到國家文化戰略的實施,關系到國家軟實力和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也有助於音樂界現實問題的解決。

  “當下,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教育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具有時代精神,體現中外文化精髓。”王黎光認為,要讓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充分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也是歷史賦予中國音樂的重要使命。因此,有必要在21世紀樹立起中國自己的音樂流派、音樂學派與音樂教育體系。

  “未來,我們要把握住時代機遇,配合國家文化戰略建設,在21世紀這一個偉大時代對‘中國樂派’進行梳理、總結與建設。讓‘中國樂派’在塑造中華文明的基礎上,對東方文明、世界文明有所貢獻。”王黎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