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1年聚焦全國兩會(文化和旅游)專題 > 委員談文旅
委員談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邰麗華:幫助特殊人群更好融入社會
發布時間:2021-03-15 14:29 來源:文旅之聲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文旅之聲 2021-03-15

  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用手語“唱”國歌的一幕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榜,引發關注。認真履職14年以來,邰麗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殘疾人權益保障發聲,為殘疾人群體“代言”。近年來,她更加關注特殊教育學生受教育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辦好特殊教育”。近年來,國家出台了《殘疾人教育條例》,以及《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等文件,發布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各級政府也發布實施細則和相關落實文件,特殊教育得以快速發展。

  據了解,全國以各種形式(含特殊教育學校、附設特教班、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學生)招收的特殊教育學生逐年增加。2019年,在校特殊教育學生達到79.46萬人,比上年增長19.32%。其中有39.05萬名特殊教育學生以隨班就讀的形式進入了普通學校,佔特殊教育在校生的49.15%。但是,大部分普通學校在工作機制、師資專業水平等方面,仍然無法滿足特殊需要學生隨班就讀的多種需求。就此,邰麗華提出了《關於推動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加強落實普通學校特殊需要學生“一人一案”的相關建議》。

  邰麗華用手語表示,希望隨班就讀或隨班混讀不隻停留在表面,而要真正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特殊教育學生享受有質量的教育。“在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即將出台之際,希望普通學校能針對特殊教育學生的特性,制定更加全面系統的措施,為每一個殘障學生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從而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邰麗華說。

  邰麗華用手語表示,基於隨班就讀覆蓋規模的擴大,不同地區的普通學校借助政府資源投入、社會組織專業支持等多種方式,在探索中不斷解決殘障學生的特殊需求。這些支持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各種支持沒有被有效統籌規劃做到很好的資源整合,並受限於經費管理的僵化,可用的預算和經費使用要求不匹配。其次,校內已有的支持與校外專業化支持沒有整合,殘障學生個別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導致他們在校內融入及學業發展上受到局限。最後,為保障課堂秩序及協助教師促進殘障學生的課業跟進和融入校園,很多家長自費聘請特教助理,這必然加重家庭負擔,同時也為學校的管理帶來問題。

  “由於學校缺少具備特殊教育知識的人員,不了解特殊教育學生的發展特性,導致對他們個性化支持的缺失……這些問題無疑對特殊教育學生在校的學習、融入和發展帶來諸多挑戰。”邰麗華用手語表示。

  為了有效推進隨班就讀為主體形式的融合教育,保障殘障學生的教育權利,邰麗華建議,《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第三期》應進一步規范具體措施,引導普通學校在常規教育工作中全面整合、融合教育內容,鼓勵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方案,經費得到科學、靈活的管理和使用。圍繞殘障學生的實際需求,整合學校的硬件和軟件支持,引入必要的外部專業支持,保障教育品質。

  邰麗華建議,結合教育部2020年出台《關於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在教研和實踐層面深入研討規范隨班就讀“一人一案”的目標及工作流程,整合不同的資源並尋求多元支持,提高特殊教育學生學業發展規劃的科學性、系統性及可行性。

  邰麗華希望進一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和《教育部關於普通中小學做好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准許普通學校在現有可申請使用的經費額度內,根據需要臨聘特教教師,圍繞特殊教育學生的需求形成“班主任全面負責兒童發展、特教教師入班支持、資源教師總體統籌協調”的校內資源整合體系。

  “讓健全學生和特殊教育學生盡早就可以彼此認知、接受對方,了解生命的多樣性,並培養他們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如此,特殊教育學生的身心得以良好發展,健全學生也通過接納殘障學生,有利於培養學生寬厚、理解、尊重等良好品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邰麗華用手語表示。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擁有健全的人格是至關重要。舞蹈,是一種動態語言,是一種肢體協調的鍛煉,是一種表達內心世界精神領域的載體。讓殘疾小朋友從小接觸舞蹈,鍛煉身體的同時,可以愉悅孩子們的心靈,讓孩子們找到表達內心世界的方式,潛移默化形成自信、向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邰麗華把藝術當成養分,每個個體就是一棵棵小樹苗,用養分澆灌樹苗,從小就要給孩子傳遞美的點點滴滴,如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禮義廉恥等,讓孩子們學會用各種感官來體味大自然之美,用心感受書卷中的文字之美,聆聽用音樂撥動心旋的激蕩……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和事業,需要每一個人身體力行,從我做起,將澆灌一棵棵小樹苗變成灌溉無邊無際的萬頃良田。